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从烈士绝笔中感悟初心使命

夏芝蕊 储连伟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革命时期,无数革命者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诠释了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由此,革命烈士的临终绝笔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品读烈士绝笔,目的是叩问初心,从中汲取前行力量。

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心

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革命理想高于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批有志青年甘愿放弃优渥舒适的生活和光明的前程,投身革命洪流,向死而生。“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本是封建大家庭的少爷;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出身于名门望族,哥哥是当时的国民党高官;“愿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陈觉本是富家子弟;要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的邓贞谦为了革命毅然从北京师范大学辍学;等等。他们为了理想信念,放弃安宁和坦途,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走上曲折坎坷的革命道路。

烈士绝笔是革命战士坚守理想信念的宣言书。夏明翰在狱中用半截铅笔给母亲、妻子、大姐分别写了三封诀别信。他相信母亲“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告诉大姐“我一生无憾事,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行刑前,夏明翰写下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诠释了坚如磐石的信仰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邓贞谦,通过努力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本已经改变生存困境,却在入学不到一年主动辍学,全身心投入革命洪流,后在革命中被捕牺牲。他在绝笔信中写道:“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次最后的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莫要说我们一钱不值,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刘绍南被捕时妻子已有身孕,敌人用高官利禄劝降,但被他严词拒绝。在狱中他写下《壮烈歌》:“革命人,你杀不完。有朝一日,血要用血还。刀放头上不胆寒……最后高唱着《壮烈歌》就义,时年仅25岁。毛泽建就义前写下一封简短的遗书,其中写道:“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们还会在九泉下开欢庆会。”寥寥数语浓缩了毛泽建对共产主义的无限忠诚和“人民总归要做主人”的坚定信念。方志敏被捕时利用敌人让他写“自传”的机会,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16篇文章,流传至今,是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名篇。在《我们临死以前的话》里,方志敏写道:“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坚硬的。”李大钊面对敌人的绞刑架,慷慨陈词:“你们今天可以绞死我,但无法绞死伟大的共产主义。”

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革命先烈放弃舒适安宁的生活、走上血雨腥风的革命道路,在生死考验面前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从根本上说,靠的是理想信念。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从烈士绝笔中汲取营养,锤炼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二、尽职尽责的担当之心

革命烈士在危难之际心系党组织,不顾个人得失,推功揽过,他们为党付出一切,绝笔信中却流露出有愧于党的情愫。这体现了革命者勇于担当、尽职尽责的政治品格。

1927年,奉系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李大钊为“再造中华”,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裘古怀牺牲当日给党组织和妻子各写了一封遗书,在给党组织的遗书中写道:“我满意我为真理而死!遗憾的是自己过去的工作做得太少,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危难之际还向党建议要壮大队伍:“现在我还未死,我要说出我心中最后的几句话,这就是希望党要百倍地扩大工农红军;血的经验证明,没有强大的武装,要想革命成功,实在是不可能的。”刘愿庵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就义前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所不释然于心的是此次我的轻易,我的没有注意一切技术,使我们的党受了很大的损失。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简直是一种对革命的罪恶,我虽然死,但对党还是应该受处罚的。”刘愿庵为了革命事业献出生命,却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并希望妻子继续工作,“努力去纠正——挽救我的罪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如徐玮在遗书中所说:“生活于此时代,便负有此时代的使命。”民族危亡之际,革命者自觉肩负起谋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任,有着胸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得最多的仍是党的事业。革命先烈以集体利益为重,推功揽过以维护党组织的利益,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当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时,当弘扬革命烈士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推功揽过的政治品格,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三、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

绝笔信是革命先烈在生命最后时刻写给亲人、朋友和党组织的书信,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流露。革命者既重国家民族大义,又重夫妻之情、骨肉之情,在民族危亡之际,自觉舍小家为大家。烈士绝笔中,为国牺牲的无悔与对亲人的亏欠、牵挂之情清晰可见,铁骨柔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器民在绝笔信中表达了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决心:“革命分子如无肯牺牲,革命是没有成功的日子。我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牺牲,我的革命目的达到了。”同时“很是对不住”妻子,“你虽然体量,而我终是觉得对不住呢”。刘愿庵在给妻子的遗书中也流露出无愧于“大家”却亏欠了“小家”的复杂心情:“我已经尽了我一切的努力贡献给了我们的党,我个人的责任算是尽了。”“对于你,我尤其是觉得太对不住你了。……然而毕竟对于家庭、对于父亲是太不孝了。”江诗咏就义前留下绝笔,向父母诉说“加入共产党,是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今死于敌人之手,心中无恨”,望双亲“不要姑息之爱而痛哭不休,致伤玉体,错过天伦之乐也”;向两个哥哥表达了“为全世界大多劳苦无产阶级谋利益而牺牲,终身无恨”与“白发双亲未能奉养”的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大义凛然,同时望诸兄嫂能理解他的难处,“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史砚芬临刑前给未成年的弟弟妹妹留下绝笔,信中写道:“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着了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心些。”赵一曼就义前给年仅7岁的儿子留下两封书信,寄托对儿子的牵挂、“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的遗憾以及“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邓雅声在给恩师熊竹生的遗书中表达了“今日之死,实所深愿”的无悔与对 “高堂老母,芳年弱妹,红闺少妇,黄口孤女”的牵挂。邓雅声时年仅26岁,绝笔中充满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家人的牵挂和对恩师的感激,细致入微而无一字关于自己,读之令人动容。陈觉就义前给已有身孕的妻子赵云霄留下绝笔。对于妻子,信中写道:“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愿做生生世世的恩爱夫妻;对于父母,陈觉“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也不觉流泪了”。劝慰同是参加革命的妻子:“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帮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侠骨柔肠,跃然纸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家国一体。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在民族大义面前,“小家”让位于“大家”,“小我”让位于“大我”。他们为革命事业死不足惜,但对家人抱有亏欠之情,这种亏欠反证了革命者对“小家”之爱。革命烈士心系国家和民族,也心系父母和妻儿,唯独没有为自己考虑,可谓是战争年代的“无我”情怀。和平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是革命先烈牺牲“小家”、付出生命换来的。要学习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将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把爱国放在第一位,守护国家、守护和平。

四、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的使命精神

在革命者大批被捕、革命事业处于低潮时期,革命者仍坚信革命必胜,并在遗书中嘱托家人和其他革命同志接续奋斗,对革命事业有着高度的使命感。烈士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继吾志”的声声叮咛中向前推进。

王尽美在病危之际,“嘱全体同志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史砚芬希望弟弟继他志愿:“以后你能继我志愿,乃我门第之光,我必含笑九泉,看你成功。不能继我志愿,则万不能与国民党的腐败分子同流。”钟志申在给哥哥的绝笔中写道:“桃三成人,可继我志,我无念”,将革命遗志寄托在儿子身上。傅烈嘱咐妻子要“继承我底(的)遗志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王器民嘱咐妻子“不要悲伤损害你的身体,打起精神来继续我的遗志!”希望妻子能找一个共同生活的人,那人若“能继续我的遗志,就好了”,对于儿子觉权,要“设法教育他,引导他继续我的革命事业”。一言以蔽之,“继我志呵!”刘谦初嘱咐革命伴侣张文秋:“望你不要为我悲伤,希你紧记住我的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好好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这里的母亲即指党中央。刘伯坚在遗书中嘱咐妻子继续革命,并好好抚养孩子继他志愿:“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革命事业。”郭亮由于叛徒告密被捕,给妻子李灿英留下临终绝笔:“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继承革命遗志成了这封简短的遗书的主旨。刘愿庵也嘱咐妻子“把儿女子态的死别的痛苦丢开,把全部的精神,全部爱我的精神,灌注在我们的事业上,不要一刻的懈怠、消极”。

革命事业之所以能代代相传而奋斗到底,既与新一代革命者牢不可破的信仰有关,又与上一代革命者的殷殷期盼有关。先烈就义时革命尚未成功,他们在遗书中嘱托亲人继续革命,是对革命持有的高度使命感。一声声“继我志”的嘱托,不仅是革命行动的寄托,更是革命精神的寄托。“继我志”的嘱托推动烈士家属参加革命,也支撑其在坎坷的革命道路上不变节、不放弃。我们都是传承链条上的一环,新征程上,要牢记初心使命,继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遗余力地将历史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五、结语

绝笔信是革命战士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吐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的回首初心,是信仰的自白;有的慷慨陈词,为人民作最后的斗争;有的饱含牵挂、嘱托与期盼……内容丰富,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营养剂。绝笔信既承载着革命烈士的真情实感,又从个体的角度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迁,是个人生死存亡和时代巨变的深切交融。今天,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伟大事业已经生根、开花、结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常品读烈士绝笔,必能回首初心,勇担使命,将革命先辈开辟的伟业发扬光大。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党的建设专业研究生,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版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