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以建党精神推进法治建设

杨树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自身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从中汲取丰厚滋养,才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锚定奋斗目标、坚实前行步伐,开创新的历史伟业。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法治建设将进入关键期、深水区,既面临许多机会,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为更有成效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我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的要求,努力以建党精神推进法治建设。

    以建党精神推进法治建设,必须增强全民法治信仰。信仰是一种光芒、一种力量,有助于我们端正方向、激发潜能、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信仰是行动的源泉,要进一步提高全民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目前,在全社会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可从以下方面努力。其一,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大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人民群众正确观察和分析中国的法治现状。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好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增强全民法治信仰的必然要求。其二,增强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要求全体共产党人、国家公职人员努力做到内心尊崇法治,行为遵守法律,把法治作为处理问题、维护权益的手段,使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习惯,以此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增强法治信仰。

    以建党精神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作风。目前,我们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只有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加快法治改革,才能促进改革发展事业的顺利推进。为此,在法治建设中,首先,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要正确处理借鉴国外法治经验与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关系,以更适应国情的方式完善法律制度和推动法治进程。其次,要把握好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法治建设面临的环节和内容众多,只有瞄准重难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才能取得更大成效。最后,体现法治的公平正义。法治会抑制不当利益甚至损害既得利益,但法治事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需要从公平正义的理念出发,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中,努力避免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消极影响,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革除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障碍,着力实现法治的公平和正义。

    以建党精神推进法治建设,必须发挥好“关键少数”的作用。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的根本要求,忠诚党的组织,无条件爱党护党为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建党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党员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和重要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参与者,也是重要的法治“示范者”。因此,充分发挥这些“关键少数”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为此,一方面要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和能力。通过加强党章党规宪法法律教育,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教育培训,形成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其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进而促进其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政法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维护好干部队伍肌体健康。通过不断健全纪检监察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惩治职务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及时发现查处违法违纪人员,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纯洁党的干部队伍。

    以建党精神推进法治建设,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立场。一百年来,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因此,法治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为此,首先,推进立法为民。在立法活动中,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通过立法调研、公开征集立法建议、征求法律草案意见等方式,让法律制度更多更好体现民意。其次,加强执法为民。在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执法环节,努力做到公开公正、规范文明、高效便民。最后,强化司法为民。通过完善诉讼和非诉讼程序制度,努力提高公正司法水平和化解纠纷的便捷性,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关爱。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版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