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当标杆 作示范——打造县级党校分类建设新都样板的路径探索
实施县级党校分类建设,是省委、市委、区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加强党校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抓手。作为近年来四川省在党校系统开展的涉及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县级党校分类建设被纳入“一把手”工程,党校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省委书记彭清华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原市委书记范锐平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发挥好党校的重要作用。新都区自去年全面启动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工作以来,区委高度重视,锚定“走在前、当标杆、作示范”的奋斗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努力打造县级党校分类建设的新都样板。
强化顶层设计是做好分类建设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要积极抢抓分类建设的机遇,分清轻重缓急、远近结合,统筹谋划好党校的规范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就当前而言,要着力抓好2021年各项重点工作,做好首轮办学质量评估准备。从长远来看,要认真编制党校“十四五”规划,研究构建模块化精品课程体系、制定党校专兼职教师成长计划等,推动新都区委党校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和决策咨询工作在新的起点上迈向新台阶。
改革体制机制是做好分类建设的重点。“党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和图书馆等设施是干部教育培训必需的基础设施”,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功能完备、规模适中、集约高效、环境优美的要求,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加快建设符合党校定位、体现党校特色、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的美丽精致党校,保障高质量办学的“硬条件”;但着力重点还是要以分类建设为契机,注重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人才培养激励等机制上做文章,全面提高党校办学“软实力”。
坚持党校姓党是做好分类建设的根本原则。必须把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全过程,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任务,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一主业主课,抓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学习培训和党史学习教育这一当前任务。围绕唱好“双城记”、服务新格局、建好示范区、办好大运会、实施幸福美好十大工程等重大决策部署与时俱进制定教学计划、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确保“该办的班都要办、该办的班都要办好”,持续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做实转化是做好分类建设的关键。思想,只有和行动在一起才能发出光辉。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发挥作用。要坚持培训供给侧改革,有效提升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聚焦中心工作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精准服务决策咨询,形成一批富有新都特色的培训教材、典型案例、政策建议,切实把研究咨询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思路、措施和成效。要做好这些,核心是人才,重点在教师。要以人才强校战略为统揽,做深做实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促进党校人才流动良性循环,让“干得好的进来教、教得好的出去干”。
借势借力是做好分类建设的重要方法。办学治校,既要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又要跳出党校看党校,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联动,切实增强党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委党校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和资源配置,努力搭好“天线”。要加快探索科研合伙人制度,构建由党校教师主导、专家学者引领、业务骨干支撑、基层实践操盘手共同参与的基层党校科研新模式,借好“外力”。要全面深化调查研究,加大与区级各部门、镇街、产业功能区的合作力度,接好“地气”。
推进县级党校分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我们必须要更加重视党校事业的发展,积极抢抓这次县级党校分类建设重大机遇,真正把党校建设成为全区人才储备的“蓄水池”、干部能力提升的“加油站”、基层实践的“放大器”,合力推动新都党校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成都市新都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