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让“两路”精神在川藏铁路建设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特约评论员 郭 利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川藏铁路的规划建设,并在其开工建设时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今年9月8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抓紧推动川藏铁路在2021年底前实现全线开工。这个新的“世纪工程”进入了全速建设车道。四川是川藏铁路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受益者,也是支撑川藏铁路建设的大后方和大本营,更是“两路”精神的重要诞生地,应大力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为建设新时代雪域天路贡献四川力量。

川藏公路的主体区域在四川,“两路”精神的形成发展与四川密不可分。70多年前,10万筑路大军响应党中央号召,一边进军、一边修路,出生入死、战天斗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高山峡谷,跨越大渡河、金沙江等激流险滩,穿越雪山、森林、草原、冰川等复杂地貌,用铁锤、钢钎、铁锹修筑高原“生命线”。3000多名英烈把自己的身躯化作了筑路的基石,数万军民团结一心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创造了人间奇迹,铸就了世界公路史上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也激励着一代代巴蜀儿女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的重要批示中,对“两路”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集中阐释,明确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筑路、养路壮举,无不涌动着感天动地的故事。“海拔5000米,气温-30℃,开水沸点70℃,我们的士气100℃!”今天,在川藏公路博物馆里,许多川藏公路建设者的故事,依然让我们感到无比震撼。他们中有将26岁的年轻生命定格在雀儿山上的开山炮手张福林;有“哪里最高,哪里最险,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他!”——不畏艰险的劈山开路人韦江歌;有简易窑洞顶盖突然垮塌埋葬的9位年轻女战士;有牵着牦牛为筑路队伍运输物资的“支前模范”曲美巴珍……博物馆里这些人物和故事,是对这一支筑路大军的深刻铭记,也是对那一段光荣历史的深刻铭记,更是对“两路”精神的深刻铭记。他们仿佛在告诉着我们,“两路”精神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两路”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动力。四川交通战线的奋斗者,始终怀揣着修建川藏公路的初心,艰苦奋斗、默默奉献,交出了自己传承精神的时代“答卷”,涌现出了“雪山铁人”养路工陈德华,雪线邮路信使其美多吉,把生命献给脱贫路的王川英雄集体等一批优秀代表;造就了“云端公路”——雅西高速公路,天府国际机场——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插上了新翅膀,“金通工程”——助力脱贫攻坚享誉全国的乡村客运项目等一批优秀工程。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民族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两路”精神的传承弘扬需要持续接力,川藏铁路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展现担当的更为广阔舞台。建设川藏铁路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对推动西部地区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景有多么广阔,道路可能就有多么曲折。在这条“史诗级铁路”的建设中,面对着“沿线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修建难度之大世所罕见”的特殊挑战,如何把“最难建的铁路”打造为“最靓丽的名片”,如何把“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完成得“豪迈而坚定”,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新的时代命题。亿万四川儿女特别是广大交通人要全面行动起来,做好充分准备,努力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全力做好科学施工、技术攻关、服务保障、要素支撑等工作。我们坚信,在“两路”精神的感召下,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栉风沐雨,不忘初心;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两路”精神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的宝贵精神财富,奋进新时代,广大巴蜀儿女将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用饱满热情与执着奉献,与广大建设者一道,铸就新的“川藏铁路”精神,让“两路”精神在川藏铁路建设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单位:四川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高速公路管理局)]

版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