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堵点痛点 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赋能增效
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要求,把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与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结合起来,探索网络综合治理新模式,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为基层治理赋能。当前,我省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也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调整工作方法。
一、正视基层问题,推动实现从“治网”向“网治”转变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手段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但在基层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党委重视不够、推进不力,与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衔接不紧,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创新开展工作不够等。总的来说,互联网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基本遵循,这就要求基层党委主动对标,整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平台、资源、元素,向基层治理的全过程集中与融合,实现工作重点从“治网”到“网治”的转变。“网治”是“治网”的目标,“治网”是“网治”的重要内容。从“治网”到“网治”的转变,有利于充分调动基层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推动和实现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功能拓展和效能发挥。
二、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委对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领导
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的综合治网格局,其中党委领导居于核心地位。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全面落实党管互联网原则,对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重视不够、方法不多,对运用互联网助力社会治理认识不足,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识网懂网用网能力不强。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党的领导机制,推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与基层党建从“相加”走向“相融”,推动党的“神经末梢”与网络治理的“基础单元”深度融合,实现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强强联合”的正向效应。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建设“功能型”后台与“服务型”前台。基层党委要做好网络综合治理的“顶层设计”,勾勒“治网”与“网治”的战略图谱,阐述网络发展与管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决定治理的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部署推动智慧化管理、数字化治理的重大项目。推动网络综合治理工作融入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基层服务阵地和载体。深入开展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常态化推进“两个覆盖”质量提升。
三、优化治理机制,实现政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网治”的基础是政务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广大城乡社区迅速组织动员,运用网络平台、互联网渠道筑牢联防联控的第一道防线,成为疫情防控的基本单元和群众生活的基本依托,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也暴露出基层治理环境“复杂化”、基层治理体系“碎片化”、基层治理技术“浅层化”等情况。进一步发挥信息化驱动整合作用,通过协同多元主体、优化治理机制、改进治理方式以及创新技术工具,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信息化解决基层治理的“中梗阻”难题。需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技术增进社区治理有效性,整合基层社会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政府、社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融入“互联网+”平台,强化平台与居民、社会组织的网络互动。围绕全面建设数字政府,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乡管理服务融合,提升线上政务服务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数据有序共享开放,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行业领域逐级批办环节,实现治理事项一键流转、闭环运行,将“千条线”纳入一张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马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窗办”。
四、有效防范风险,用互联网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生活快速渗透,很多社会风险都是通过互联网发酵、呈现和蔓延。通过互联网发现、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已成为基层党委政府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围绕 “平安四川”建设,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网格内全要素信息精细化管理,实现对各类矛盾风险智能发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有效管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基层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建设一体化指挥平台,打通“现场+远程”的纠纷化解“双通道”。聚焦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领域,打造预防为主、响应快速、线上线下协调联动的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网格员、网络监督员队伍建设,既发挥防范和化解基层社会风险的“观察员”作用,也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消防员”作用,切实把问题及时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五、夯实信息为民,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网治”的初衷和目标是将社会管理、为民服务有效融合,构建共建共享共用的社会治理格局。据2021年4月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20年)》,四川信息化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9,但在信息化发展水平三个子指标中,四川仅信息技术产业水平位居第7,而信息服务应用水平和产业数字化水平两项没有进入前10,落后于河南、河北、宁夏、安徽等中西部省份。总体来看,四川信息化发展已经有较好基础,但省内发展严重不平衡,既面临通过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也面临“数字鸿沟”越来越大的风险挑战。“两项改革”为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改革“前半篇”重在调整优化、形成物理变化,“后半篇”重在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经过改革,乡镇承载资源要素、分担县城功能、服务农民群众的作用更加凸显,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注入发展活力、提升治理效能。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要加快“智慧民生”建设,以服务民生、改善生活环境为目标,构建布局合理、运行顺畅、线上线下融合打通的便民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加快布局实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饮食、交通、购物、文化、娱乐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大力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化养老、智慧助残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有效缓解我省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稀缺问题。要把互联网、云计算、5G等作为城乡重要基础设施加以支持和布局,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释放城乡发展新动能。
六、坚持固本强基,推动“治网”效能完善与效果提升
在统筹推进“网治”的同时,必须坚持“治网”同步提升,防止“网治”与“治网”在基层搞成两张皮。推进治网权责的明晰与下放,为基层党委全面发挥主体作用、履行主体责任创造条件、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明确行业部门治网主管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形成治网合力。运用新技术手段改进网络内容管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把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贯穿网络生态治理全过程。特别要压紧压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与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推动“两个所有”要求在基层落地生根。坚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政务+服务”的定位,充分发挥决策参考报信息、解决问题发点球、正面引导把方向、负面管控防风险的四大功能。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检查,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以经济手段调控网络利益,以法律手段规制网络空间,以技术手段规范网络行为,推进网络综合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为实现“网治”提供良好网络条件、网络环境和网络保障,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夯实网络支撑。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5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现任省委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