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强化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特别是社会救助工作,202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用2年左右时间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到2035年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为社会救助工作明确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新形势下推动社会救助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社会救助决策部署,明确工作定位、找准工作方位,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一、紧紧把握社会救助在党的事业中的整体定位
在全局中才能看见部分,通过部分方可认识整体。把握社会救助工作在党的各项事业中的定位,对于开展好社会救助工作,具有本体论层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这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内容。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有机构成和重要组成,既是整体的一部分,也构成了社会保障这一整体,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其次,这是长治久安的基本组成要素。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的有机组成,同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要素。社会救助针对社会的低收入和困难群体,对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事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一旦社会救助系统失灵,社会便无法保持长久的稳定。因此社会救助彰显出极端的重要性。再次,这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组成因素。社会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而社会救助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方式,能够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进而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的保障。
二、始终坚持社会救助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正确的价值观带来正确的结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救助工作,才能阐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根本立场,才能满足人民的真实需求。首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虽然通过脱贫攻坚等工作,我国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但困难人群始终存在。社会救助,便要聚焦到困难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上,符合实际、有所区别、分行业分地区增加失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其次,顺应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作为美好生活的保障性根基,对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有直接的保障和重要的促进作用。再次,适应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潮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牢牢掌握社会救助均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解决关键的问题和问题的关键。推进社会救助工作,务必把握基本原则、掌握具体路径,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首先,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有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各级党委要深化对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握规律、统筹协调,抓好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有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社会救助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其次,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断推进改革。主动回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特别是要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再次,要始终坚持量力而行。力所能及是最大的努力。要防止不切实际吊高胃口,避免盲目攀比;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社会救助,更多的是保障基本的生存生活,更多的是帮助特定的困难群体形成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懒汉”,有效形成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工作模式和具体路径。
四、始终坚持社会救助把工作做在前的方式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开展社会救助工作,要方法论先行,强化事前预判、事中协调、事后反思,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预见性上下功夫。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要辩证面对人口老龄化呈现的“未富先老”、速度加快、规模庞大、农村老人占比高等特征,统筹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开发,统筹做好社会救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工作预见性。其次,要在协调性上下功夫。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要在法治化轨道上着力,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强化社会保障工作;要在规范化道路上使劲,不断提升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助的效能。再次,要在创新性上下功夫。把握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要在体制机制、技术运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注重改革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推动社会救助工作在创新道路上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为:岳池县经济合作中心,四川省委党校业务指导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