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 本报评论员

10月11日,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昆明正式拉开帷幕。习近平总书记12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旗帜,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方向,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擘画蓝图,必将产生重大深远的世界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据最新统计,四川全省森林蓄积量为19.16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三;有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脊椎动物近130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如今,四川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呈快速优质增长,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近些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也关注到,成都的白鹭、灰鹭繁殖增多,望江楼公园成了它们喜爱的栖居之地。

《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北宋大儒张载在《西铭》中也说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生不息、爱人爱物,处处渗透出传统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视频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当今世界,新冠病毒仍在肆虐,山火、洪涝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灾害频发、危机四伏,生命资源、生物安全和生态平衡关系密切。我们必须及时深刻反思,积极采取变革性措施,扭转全球生态环境所出现的挑战。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四川责无旁贷,中国责无旁贷,全世界责无旁贷。

首先,要共同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诸如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保护等问题,仅凭一人一国之力是不能完成的。山水林田湖草沙需要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球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更需要临海国家的公开透明与团结合作。各个国家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承担各自的历史性全球性责任,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其次,要采取有力的政策行动,健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为生态环境提供多样性法治保护。比如,中国近年来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今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在面临具体的生态保护问题时,还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立法,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人民监督机制,建立起全方位的生态保护政策框架。

另外,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每一个人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天地一体,泛爱万物,知行合一,本就是对人情感的陶养,心胸的拓展,心性的打磨。人类虽是造化之灵,但不可居高自傲,不可自我中心,万物皆有情、有灵,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类与万物互相滋养。我们对自然世界、山川湖海、一切生灵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畏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要从自我做起,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版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