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巴蜀文化融合发展要实现“三个着力”

李 鉴

巴蜀文化依托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从古蜀文明发展至今,成为了极具内涵、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文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一脉相承的巴蜀文化顺应人文、社会、经济的需求,需要实现“三个着力”。 

着力增强文化互补

推动巴蜀文化融合发展,要增强川渝文化的异质互补性。党中央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共建巴蜀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合作提供了方向。巴文化和蜀文化因所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不同,有着各自的特色。巴蜀各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地,自然地理差异很大。川渝文化一粗一细、一刚一柔,如果能做到和而不同,就能取长补短。在双城经济圈的背景下,川渝两地的文化学者们应携手合作,整理、重建、丰富巴蜀文化内涵,弘扬巴蜀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一是文化资源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化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旅游为例,在旅游服务、旅游环境、旅游城市建设、旅游景区打造等方面,要紧紧抓住“文化品牌”的关键点,既追求蜀文化和巴文化各美其美,也要整合巴山蜀水旅游资源。川渝共同打造巴蜀旅游精品线路,合力举办有着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实施区域旅游品牌培育,竭力将川渝建设成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度假胜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能以文旅作为先行军,不断推动经济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

二是文化产业互补。坚持川渝两地文化市场细分,携手整合相似的文化产业和旅游景区,共同提高。川渝文化产业互动与聚集要以利益为基础纽带,建立共同市场,在土地开发、招商引资、产品销售、人才引进、产学研等方面,共创巴蜀品牌,开拓两个市场;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影视动漫等方面扩容增效。这种产业互补不但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的人才优势和物质基础,而且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大降低产业成本,开创引领全国的文化产业。

三是信息交流、网络文化、审美情趣、精神环境等方面互补。两地文化的互补需要从更深层次的层面去开展,充分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凝练两地文化特色,促进历史文化的雅致品位,让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这些现实资源通过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 

着力坚持川渝共赢总基调

双城经济圈强调川渝求同存异,努力发挥各自的区域优势,实现共赢。将自然地理的山水相连变成发展的浑然一体,增强区域合理流动。两地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协同作战,在互惠互利的总基调下,认清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一是共同致力于川渝文化研究。两地众多学者对五千年来巴蜀文化的起源、发展、融合、创新等不同方面进行过全面共同的探讨。开展川渝文化合作论坛,共同整理稀有、珍贵文献,编撰川渝历史大事纪要,这些都是共同开展川渝文化研究的典范。

二是共建精神家园,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川渝两地都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要把巴蜀文化中那些最核心的价值观和人文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主题,把文化符号当作特定的标识,延续历史,守护文化遗产和文化地标,形成川渝文化圈特有的人文磁场和精神风貌。通过动漫、传统艺术等不同形式,让新一代年轻人了解巴蜀文化深厚的根源,让这些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现实资源走进所有人的精神生活。

三是加强两地学术团体的合作与交流。要搭建好川渝两地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两地共同开展的文化交流大会可以让两地优秀学者们相互学习。鼓励两地文化工作者开展互访,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宣传、探讨有代表性的最新科研进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着力构建文化创新机制    

巴蜀文化底蕴深厚,由其衍生出来的文化产业无疑有着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历史文化不仅应该被悉知,而且应服务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推动文化创新,这样才能拓展文化产业。要创建有特色的巴蜀文化创新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川渝文化的竞争实力,把川渝建造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创新中心。

 一是研究方向上深入实际、拓宽眼界。文化创新需关注双城经济圈发展中出现的全新文化意识,在巴蜀传统文化中去挖掘相关资源,把巴蜀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娱乐活动等相结合,在校园、企业、街道、广场、社区的文化活动之中去感悟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是研究内容上联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为双城经济圈创建了巨大的合作发展平台。巴蜀地域需要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友好、深度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带和旅游带。巴蜀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将惊艳世界。在主动融入、参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巴蜀文化将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三是建立巴蜀文化创新中心。将川渝两地以及全国喜欢巴蜀文化的学者们团结起来,创立专门的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用创新思维和扎实的文化功底,将巴蜀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四是文化研究与宣传、推广结合起来。文化研究要有开放的态度,宣传、弘扬巴蜀文化可以增加川渝人民的文化自豪感。有效的宣传推广可以增强市民对发展巴蜀文化的关注度。在人民大众中普及、宣传巴蜀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川渝人民文化素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可以激发学者们的创新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