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巴蜀文旅协同发展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0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城市消费品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贯通四川、重庆的文化遗产探秘、自然生态体验、红色文化体验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公共服务、文化等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突破行政地理边界,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其中更深层、内在和持久的动力是文化的协同发展,而最具辐射性和带动作用的应当是文化旅游。巴山蜀水,山水相依。川渝两地不仅经济往来频繁,而且地域文化相似、民间血缘相通,从古蜀文明发展而来的巴蜀文化,从根本上为两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先天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让川渝两地成为全国旅游富矿。三星堆、九寨沟和大熊猫等四川文旅名片不断受到游客的追捧,洪崖洞、解放碑、磁器口等重庆地标景点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无论是在全国旅游的总收入榜还是热门目的地榜单上,川渝都高居榜单前列,巴蜀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彰显。
2021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彭清华强调,要继续加大川渝两地战略协同、政策衔接、规划对接,努力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如何抓好双城建设机遇,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需要从品牌打造、业态创新和机制完善等方面共同发力。
要着力打造川渝文旅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成都是蜀文化的核心区,重庆作为巴文化的发源地,要吸引更多游客领略巴蜀文化的悠久灿烂、自然风光的壮丽秀美,关键在深度挖掘巴蜀文化的内涵,提升巴蜀文化的知名度和巴蜀风光的美誉度,打造凸显川渝特色的巴蜀文旅品牌。两地要牢牢抓住文旅品牌的关键点,充分整合川渝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文旅“IP”,加大宣传力度,常态化举办旅游推介和文化演出活动,多层次宽领域推广巴蜀特色文化。
要着力创新川渝文旅业态。川渝两地文旅产业发展各有差异,必须坚持两地资源互补、市场互补、产业互补,从文旅产业规划、发展战略、文化市场等方面既追求“各美其美”,又追求“美美与共”。推动两地文旅产业要素聚焦,将文旅与农业、工业以及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文旅+”战略,创新红色文旅、乡村文旅、体育文旅、康养文旅和工业文旅新业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旅发展项目,形成一批精品路线,营造更多体验场景和消费场景。
要着力完善川渝文旅机制。《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跨行政区的协同投入、利益共享机制。如何为川渝文旅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形成常态化良性互动,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创新两地文旅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文化旅游工作联动机制,通过专项工作组工作调度会议和联席会议等形式,积极搭建省际交流合作平台。探索文旅产业共同组建平台公司,通过相互入股参股、协作开发运营等方式,平衡合作各方利益关系,在招商引资、产品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共建共享,才能推动两地文旅持久有序健康发展。
不负期待,不负使命,纵观成渝两地,有着超过2000年的发展史,拥有辐射西部近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聚焦文旅融合发展,以品牌筑基,以机制为根,以文化为魂,成渝这颗“双子星”,必定会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征程中,共同奏响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最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