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思考

◇ 陈雪梅 苟发灵 嘉木央耿珠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物化的科技。种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对现代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四川是种业大省、种质资源大省、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省之一。近年来,四川把现代种业发展摆在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三大战略性、先导性支撑产业的首位,着力构建“1+1+N”种业发展格局,即1个国家级园区、1个四川南繁科研育种基地、N个特色产业省级现代种业园区,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政策,系统谋划现代种业发展,但种业大而不强等短板仍然存在。因此,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提高“川种”竞争力,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现代种业发展的总体现状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打好种业翻身仗”。同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紧迫;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主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李克强总理要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胡春华副总理也多次专题研究种业振兴工作并作出相关部署,要求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主动权。

(二)我国种业发展形势严峻。近些年,我国种业发展有很大进步,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涉外资种子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销售总额的3%左右。农作物种子年进口量约占国内用种总量0.1%。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种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原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这些都是制约种业发展的一些“卡脖子”问题。例如,水稻拥有10余个不同基因组的野生种,但除了少数不育基因、抗病和抗虫基本得到利用外,众多基因还有待发掘。

(三)川种发展态势良好。四川是国家重要粮仓,更是种业大省、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三系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重要地位,建有7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以1个育制种大市、11个育制种大县、4个区域性良繁基地为主体,四川种子基地进入“国家队”。位于邛崃市的天府现代种业园,是四川省推进川种振兴的“先手棋”,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优势区域,也是国家首批布局西南唯一的国家级种业园区,园区内设立的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综合性中心,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设在种业园区的综合性品种测试中心。天府现代园区先后签约入驻先正达、垦丰种业、荃银高科等种业龙头企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四川现代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锚定建设“中国西南种业中心”目标,注重种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与创新发展,“川种”快速高质发展,却也存在诸多不足,面临诸多挑战。

(一)种业基地建设滞后。因隔离需要,种子基地往往都建立在环境相对封闭的地区,农作物种子基地的田间灌排、种子晾晒等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基地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产种量年度震荡大;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户制种热情下滑,基地不稳定;机械化、轻简化制种和繁育技术未能广泛运用,先进生产模式和机制未能充分引进,基地生产效益不明显,种子基地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异地转移趋势加重。

(二)种企竞争力有待提高。国内外一批大型种子企业正在加速布局全国市场,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四川种子企业数量多,但优、大、强企业少,经营领域狭窄,营利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种子生产、加工、营销和售后服务配套能力不强;品牌培育力度不够,具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少。

(三)种质资源保护有待加强。四川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丰富,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部分地方特色品种无固定保种繁种单位,缺少改良驯化专业队伍,品种品质退化严重,甚至消失;农家、传统、土特品种正在减少,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四)育种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种业基础研究薄弱,育种基础平台条件不能满足现代育种需要,育种技术手段落后,先进高效的育种技术未得到全面应用;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突破性品种缺乏;商业化育种联动机制尚未有效形成,种业企业、科研院校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分散,未形成育种创新合力。

三、对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川种”振兴的思考

(一)加强现代种业科学规划布局

一是注重规划与国家重大战略接轨。紧密围绕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需要,在大局中审视谋划,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相融合。

二是科学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及早研究制定《四川省推进种业振兴实施意见》,结合四川种业发展现状、资源要素家底,基础优势、需求潜力,明确种业发展定位,找准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要充分听取吸收相关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户意见建议,遵循育种创新规律,确保意见可操作、能落地。

三是加快种业基地布局。以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护和高效利用为中心,紧扣农牧渔业发展需要和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结合川内地域差异,统筹兼顾,加快布局一批种业发展基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种业振兴、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物种和技术基础。

(二)加大种业基地建设力度

一是选择性发展基地,扩大优势种子基地面积。指导各地正视种业发展现状,发挥农业行业优势,加快推进种子基地发展。优先保障省级种业基地设施用地、融资等需求,改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条件,推进重点动物疫病净化,建设一批省级育制种、供种育苗基地,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

二是要加强基地设施建设,提升基地生产能力。充分用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省级财政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建设等补助资金,加强田间道路、灌排设施、晾晒场地、电力与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种子生产、种子烘干、种子加工等机械设备改造,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产能力。

三是要创新基地生产模式,确保基地长期稳定。探索制种大户、专合组织等新型利益联接模式,构建种子企业与农户、大户、专合组织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推广机械化、轻简化、工厂化制种技术,全方位解决劳动力缺乏、效益较差、技术落后等问题,降低基地外移趋势,把种子生产留在本地,稳定种子基地面积,培育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作物新品种。

(三)提升种企竞争能力

一是加大对种企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实力。对行业影响重大,资本实力较强的种企要在政策、项目和服务上予以重点扶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增强“川种”企业竞争实力。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专业化服务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

二是加快对外来企业的招商引资,弥补行业短板。加快对蔬菜品种选育、禽类种蛋(苗)产繁、水产鱼苗培育、果苗脱毒嫁接等外来种企的招商引资,弥补种业产业链条缺口和短板。

三是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助推企业发展。通过出台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办理程序、创新金融政策支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多层次、全方位创造企业市场运行的良好环境空间,助推企业发展壮大。

(四)强化种子监管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监管体系。强化种子监管职能,从严开展监管,对种子选育、生产、销售、使用全程监管到位。

二是提升监管能力。坚持种业市场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查企业、查市场、查基地、查线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种子、种苗等违法行为;提高种子和种苗质量检验、许可监管、信息发布等方面的监管与服务能力。

三是增强监管保障。全环节、全链条加强种子监管工作运营保障,在设备采购、场地使用、设施修建上给予资金政策保障;在新品种展示评价体系、许可信息公开查询方式、生产经营信息报告制度等方面积极创新。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5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修班2班学员,陈雪梅现任达州市大竹县高明镇党委书记;苟发灵现任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党委书记;嘉木央耿珠现任阿坝州阿坝县贾洛镇党委书记]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