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挥内江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要“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近年来,内江市不断深挖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范长江故居、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毛主席视察隆昌327气矿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内江市委党校精心打造微党课,推动其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本土红色资源开发浅表化、零散化、单一化、片段化,育人资源深度挖掘不足、影响力不够等问题。为此,市委党校课题组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作用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建“红库”,统筹“资源+人才”数据
(一)建立本土红色资源数据库
一是开展本土红色资源专题普查,摸清资源底数。成立红色文化调研专班,在现有资源基础上,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红色文化资源线索,开展革命故事“寻根”活动,走访红色文物持有者、红色遗址保护者、红色历史经历者,广泛收集红色资源素材,不断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二是开展分层分类纪实统计,规划建设资源。将红色资源以影响力大小、底蕴深浅、打造难易等标准进行分类,对影响力大、底蕴深、有一定基础的红色资源进行首批重点打造,如范长江纪念馆、罗世文烈士纪念馆、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等,赋予点位微课、沉浸式体验、数字化体验等综合教学方式;对影响力不大、还未完全成型的点位先做好实地考察研究,搞好辐射资源的收集。三是充分运用数字信息手段,做好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内江红色资源数据库,开设红色历史展示、文献资料查询、研究成果发布、电子档案、红色文旅、红色文创等功能板块,不断强化信息库功能建设,并在线上公布,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共享、信息化传播与版权化保护。
(二)建立红色资源开发人才库
一是建立红色资源专家智库。由党史办、党校等相关部门牵头,联合内江师院、内江社工协会等单位,合作成立红色精神研究所、红色历史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开展红色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拓展育人素材。二是培养红色师资队伍。遴选市委党校、内江师院、内江中小学校等一批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的教师,分层分类培养“立德树人”专业课教师,改变过去零、小、散、乱的模式,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集中学+自主学”等方式,着力培养德育优质师资队伍和立德树人领军型教师。三是培训红色资源讲解员。在“甜城英才”“定向选调生”“纪念馆解说员”“红色历史亲历者”等人群中遴选,开展专题辅导和定向培训,将其培训成“红色资源讲解员”,同时将老革命家、红色资源亲历者、传承人等纳入红色讲解员的“常备军”,提升红色资源文化背后的情感共鸣。
二、立“红馆”,打造“线上+线下”展馆
(一)做优线下展馆
一是突出独特性,选择底蕴厚实、优势突出的主题进行打造,同党的百年成就、历史经验、传统文化等相结合,坚持展示主题与展陈内容相得益彰,提升文化活态化水平,科学规划布局,合理设置路线,提升参观层次感。二是突出多样性,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等声控技术手段,融通新媒体资源,再现红色文化背后的峥嵘历程;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利用数字沙盘、弧幕投影、全息投影、互动装置、VR场景还原,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与体验性。三是突出生动性,选取大众耳熟能详的英烈人物、红色事迹等进行系统性挖掘和集中性阐释,打造展馆专属IP形象,设计能体现本土文化的特色动画,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多元创作,打造多层次、多类型、多维度的展馆文化形象。
(二)打造线上展馆
一是开发沉浸式、互动式“云+展馆”,借助人工智能、3D影像、VR技术,持续推出“云+展览展播”“云+在线直播”“云+革命文物展映”“云+文物征集”等线上内容,对红色文物和红色遗迹进行宣传展示。二是开展线上红色课堂,依托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线上红色阵地,开设以传播内江本地红色革命文化为主的“红色课堂”,通过收听有声读物、观看红色影视及在线学习知识、开展党史知识答题,让红色文化根植于心。三是建立红色资源信息应用平台,开发“红色互联”小程序和APP,实现红色资源“一网统管”、红色文化应用“一网通办”、红色文化载体“一站服务”、红色资源信息“一站共享”。
三、拓“红基”,深化“平台+基地”模式
(一)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一是建立红色资源共享平台,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自同城化等发展机遇,协调周边地区政策导向,打通资源共享路径,协同整合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红色精神。二是建立共融共赢协作平台,发挥成渝主轴中心城市作用,推动万州、江津、铜梁、自贡、内江等围绕特色美食、传统工艺产品、民俗节庆、自然遗迹等,共推红色教育研学线路,加强川南渝西红色研学联动协作,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形成整体合力。三是建立红色文化数字平台,利用民间艺术资源,通过联合、整合、融合,开发具有特色和市场价值的旅游纪念品、沉浸式体验产品、游戏等项目,创新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红色文旅共同体IP,培育“文化+X+旅游”文旅融合新业态,构建数字化营销矩阵。
(二)创建产学研基地
一是打造文旅体教融合发展的实践基地,利用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等文化旅游景区,内江师院综合研学实践基地、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业研学实践基地等优质研学教育资源,开发研学旅行新体系。二是设立红色拓展训练基地,在已有文化旅游及研学路线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内江特色的“英烈风骨之旅、红色精神之旅、伟人风范之旅、将军风采之旅”等红色研学旅行线路,推广互动体验式教学,打造内江研学研修品牌。三是形成一批高质量青少年研学基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积极建设红色文化遗址类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教育示范区全国样板。
四、用“红书”,促进“书内+书外”并进
(一)做好红色书籍开发工作
一是挖掘红色故事内核,成立红色教育校本教材编写组,与当地文化馆(站)、党史办等单位联合,收录整理本土红色故事、革命斗争故事,编写出版一批内江红色读物、系列红色文化教材,发挥红书育人价值功能。二是挖掘红色精神内涵,以建设成渝铁路、生产炭黑、挖掘煤矿等重要史实为主,深入挖掘内江红色资源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以范长江精神、隆昌327气矿、红村石油大会战精神为主,深入挖掘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精神内核,再现“北有红旗渠、南有沱灌渠”的精彩,打造内江红色教育名片。三是扩大红色书籍影响力,通过分批次为全市各中小学捐赠红色图书、开展志愿讲书等活动,充分发挥好红色书籍优势,加强红色资源育人效应。
(二)做好红色书籍运用宣传
一是开展红色书目“走近大众”活动,将“红色图书流动车”开进校园、机关、企业、社区等,引导读者共读红色故事,同悟革命精神,提高红色书籍借阅率,扩大红色书籍知晓度。二是开展红色书目“悦读时光”活动,在新华文轩、图书馆、文化馆、社区图书室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开展读红书、诵经典、悟精神等活动,深化红色经典影响力。三是开展“我喜爱的红色读本”活动,以红色书籍为脚本,将内江红色经典搬上舞台、搬上讲台,以情景剧、专题课等形式,多样化展示给群众,扩大红色经典感染力。
(课题组成员:黄敏、张雅露、蔡袁、吴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