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深度挖掘开发红军长征在绵资源研究

刘仲平

1935年4月初至8月初,红四方面军长征到绵活动了100余天,建立了5个县委,9个县级苏维埃,795个区、乡、村级苏维埃。绵阳儿女近1.3万人参加了红军,并跟随长征。绵阳为红军长征贡献了1100多万公斤粮食。红军长征在绵的革命活动是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各级党史研究部门和知名专家的肯定(见专著《红军长征在绵阳资源分布与开发研究》)。目前,绵阳对红军长征在绵资源研究不够深、定位不够准、开发不够到位。应借助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建设之机,深度研究开发红军长征在绵资源,充实地方“四史”教育内容,助推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红军长征在绵资源十分丰富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4月1日长征进入绵阳境内,在7月底、8月初撤离。红军在绵阳建立了平南、彰明、江油、济时、北川等5个县委。红军长征在绵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各类标语(含石刻标语)、老物件、枪支用品,以及利用红军遗迹遗址等资源开展的挖掘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以及相关代表性人物。

(一)红军长征在绵有形资源

红军长征在绵有形资源可归纳为“1地2馆6碑15点”。1地——飞龙山红军长征文化基地;2馆——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平武红军文化馆;6碑(林)——飞龙山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念碑、江油红军胜利纪念碑、盐亭(文通镇)红军纪念碑、平武红军碑林、北川红军廊碑、飞龙山红军碑林;15点(乡镇)——平武县平通镇、豆叩镇,江油二郎庙镇、三合镇,北川马槽乡、禹里镇、陈家坝镇,游仙魏城镇,安州千佛镇、高川镇,梓潼许州镇、长卿镇,盐亭文通镇、岐伯镇、鹅溪镇。

(二)红军长征在绵无形资源

红军长征在绵阳无形资源包括史料文献、红色故事等。绵阳对红军长征在绵阳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成果列述如下:

长征在绵研究成果汇总表

1630580086526.png

 

(三)红军长征在绵人物资源

1.在绵活动的红军及苏维埃代表性领导。主要包括徐向前、傅钟、许世友、张琴秋、李天焕、余洪远、熊国炳、傅崇碧(红军在绵期间任中共江油县委书记)等。

2.在绵活动的知名红军指战员代表。袁团长(驻扎游仙飞龙山红军,后在青川战斗中牺牲)、马连长(在盐亭县境内牺牲的红军)、刘连长(江油青林口牺牲红军,名字不详)、岳秀春(巴中红军,长征中流落到安州区,2020年107岁,仍然在世)。

3.绵阳参加红军的代表性人士。一是知名红军战士。主要包括王银山(江油人,1964年晋升少将)、杜灵(江油人,1955年授大校军衔)、熊玉坤(北川县人,曾任安徽省军区政治委员)、母广仁(北川人,后任副师长、冶金工业部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黄春荣(游仙区人)等。二是知名女红军。主要包括黄海云(梓潼县人,赖春凤少将夫人)、贾克林(游仙区人,全国知名女红军)、何曼秋(江油人,张汝光少将夫人)。据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中国女红军纪念馆”资料显示,江油人沈玉芳(1914年—1978年)、岳希成(1917年—1960年)等,也参加了红军长征。

4.支持红军的绵阳干部和群众。一是少数民族干部。如肖福桢、安登榜等。安登榜是松潘土司,在北川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并牺牲在长征路上,是长征中知名的少数民族将领,在党史上都有影响。二是代表性游击队与群众。如千佛山战役的苟玉书、游仙的杨永蛟等。

(四)研究、宣传长征在绵的知名人士

在红军长征在绵研究方面,除党校系统和党史研究系统等方面人士外,还包括绵阳师范学院知名教授蒋志、绵阳市欧阳修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刘文传等。在红军长征在绵宣传方面,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的聂学永老人、平武县平通乡的刘氏兄弟、北川禹里红军长征纪念馆的红军后代王志裔,以及江油市民间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术云、游仙区的杨朝述、涪城区原进修校张校长等,多年都在致力于红军长征在绵阳的挖掘与宣传。平通乡刘子清、刘子文兄弟,多年义务讲解和宣传红军长征事迹。兄弟俩的祖爷爷刘成兴是平武县苏维埃领导,爷爷刘荣富曾为红军长征带路到阿坝州茂县、松潘县一带,返乡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迫害。

二、深度开发红军长征在绵资源的思考

红军长征在绵阳有效推动了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点燃了绵阳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彰显了红军战士和绵阳人民英勇顽强的红色基因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绵阳留下了宝贵的发展资源。

(一)开发精神文化资源,浸润绵阳软实力“内核”。一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长征在绵精神,加强爱国、敬业、奉献等精神的教育。一方面,对长征文化进行正面宣传和弘扬,另一方面,将长征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方面,并自觉吸收其它文化中合理、有益成分,为弘扬红军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二是保持长征本色。认真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强化干事创业作风;优化绵阳政治生态、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新绵阳,打造高品质宜居地。面向中国和世界,实实在在地发出绵阳声音,讲好绵阳人民故事,展现绵阳人民风采。三是融入基层治理。要在提升绵阳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程中,把握长征精神内在本质,将长征精神融入市民思想和血液中、融入日常行为中,激发主观能动性。

建议省市两级支持《红军长征在绵阳资源分布与开发研究》修订完善和公开出版,并将其作为绵阳市干部职工地方党史学习参考资料、市县干部培训参考教材或辅助读本。

(二)加强组织保障,加强红军长征在绵资源梳理

1.进一步加强绵阳长征文化研究。依托绵阳市党政机关单位、在绵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市外研究红军长征在绵的专家学者,借助中国社科院与绵阳开展院地合作优势,系统挖掘、研究和传播红军长征在绵文化底蕴,特别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宣传与传播红军长征在绵事迹。

2.成立“绵阳市红军长征文化公园管理所”。可由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文广旅局等单位指导,在长征资源比较富集的县市区建立分所,将优秀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志愿者等特招为工作人员,聘请一批合同制员工。同时,联动市内外高校,将长征在绵相关场馆作为研学基地。

(三)加大宣传力度,展示红军长征在绵事迹

1.讲好绵阳长征故事。一是讲好长征在绵价值故事。主要包括红四方面军长征第一站故事、策应(红一方面军)决策地故事、红军长征休养生息基地故事等。二是讲好长征在绵重要战斗故事。包括千佛山故事、中坝故事、梓潼县城战斗故事、平武(含青川、摩天岭)故事、北川马槽红军总医院故事等,以及袁团长故事、刘连长故事、马连长故事、女红军故事。三是讲好红军文化传承故事。主要包括游仙区打造红色飞龙山故事、北川县打造马槽红色走廊故事、平武县建设平通红色小镇故事、盐亭建设文通红色广场故事等。四是讲好绵阳贡献故事。即为红军长征所作的贡献。

2.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一是推出长征在绵宣传作品。开展“红军长征在绵阳的历史意义研究”,组织编印《红军长征在绵阳》普及和培训读本。绘制详细的覆盖全绵阳的红军长征文物分布图,参考旅游地图制作,摸清家底。编印红军长征在绵阳简明读本或者折页。二是开展专题研讨会。与红四方面军长征之初涉及的巴中、南充、广元,以及红军(红四方面军)所经的阿坝等市州结为红军长征文化研究协作单位,系统开展“红军长征出发地”“红军大会师”等系列专题研讨会、座谈会或文化沙龙,扩大影响力。以在绵高校为基础,联动四支长征部队出发地城市——瑞金、于都等地高校,开展“红军长征第一站”研讨会。三是举办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宣传长征在绵事迹和绵阳人民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3.支持载体建设。系统规划一批红军文化的展示基地、研修基地和实践基地。依托绵阳红军长征文化,联动其它红色资源,促进与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的重庆相关地区,及绵阳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4.打造一批“科技+”产品。支持文联、作家协会等,组织创作红军长征在绵阳、红军文化主题产品,将长征文化与绵阳科技文化结合,开发一批网红文旅产品,助推红军在绵资源协同保护与开发。

(四)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发展长征文旅产业

1.配套抓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是抓实省上部署项目。根据省委宣传部、省文旅部门等单位的安排,本着文化与产业结合原则,完善、实施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绵阳市长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建立标志性建筑。在绵阳城区,建立红军长征在绵阳标志性纪念雕塑和长征文化公园,让广大市民悉知长征在绵涌现的光辉事迹和绵阳人民作出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在红军长征经过的梓潼、平武、北川、安州、游仙等区县,规范建立红军长征主题雕塑或文化公园,展呈先辈光辉事迹,增添红色文化元素。三是配套建立纪念展示阵地。依托北川县红军长征纪念馆或平武县红军文物陈列馆等现有阵地,建设“红军长征在绵阳纪念馆”(或“绵阳红军长征纪念馆”),发挥好位于中共绵阳市委党校的中共绵阳市委党史馆作用。支持北川县马槽乡、平武县平通乡、盐亭县文通镇等一批具有潜力的乡镇打造为红色小镇。

2.统筹全市长征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一是加强红军长征在绵教育资源开发。规范建设一批教育培训阵地,及时将其纳入市县党性教育基地。比如,核心阵地——有关红军长征在绵的纪念馆、陈列馆、碑林、纪念碑等;红色小镇——游仙区红色飞龙山、平武县平通乡平南社区、北川马槽乡、盐亭县文通镇等。二是统筹长征在绵课程开发。通过举办“红军长征在绵阳”“红色基因代代传”等课程和教育活动竞赛,打造一批红军长征故事课程。三是统筹长征资源产业开发。

3.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发展。绵阳拥有嫘祖文化、大禹文化、文昌文化、三国文化、李白文化等历史人文文化,“两弹一星”文化、感恩文化、重建文化、科技文化等新时期特色资源,中医文化、熊猫文化、生态文化等重要地方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与长征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可大大促进绵阳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绵阳城市品质和发展品牌。促进绵阳“三线建设”文化、“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与长征精神进行有效对接,丰富红色资源挖掘与开发内涵。

4.构建复合型长征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发展细分业态。包括文化体验、文化运动、文化游玩等细分业态项目。二是开发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包括打造动漫、微视频等。如江油青林口可将古镇、红军桥、红军石刻等遗址遗迹,进一步与古镇的商贸文化资源、会馆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传统村落文化等整合开发,打造“中国红色小镇 绵阳最美乡村”品牌。三是分季、分地开发作品,连点成线成片。

5.加强红军长征在绵阳文创作品和文化产品的营销。将红军长征文化作为绵阳红色文化支撑点之一,将红军长征在绵阳文旅发展纳入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之一,纳入市县两级党校党性教育基地和课程开发体系,作为全市党员教育的党性教育内容之一。

(五)利用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建设契机,增添发展品牌

2019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启动了“长征精神研究数据库建设”,配套建设“长征精神研究中心”,绵阳党校系统是其骨干成员单位。2020年,省委决定建设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在甘孜、阿坝、凉山、雅安、泸州等建五所分院,省市共建共谋发展。绵阳可依托全市党校(行政院校、社会主义院校)系统、党史研究系统,完善课程体系和培训队伍,争取纳入长征干部学院扩容范畴,争取挂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打造绵阳干部培训、文旅产业发展新亮点,树立绵阳发展新品牌。

 (作者单位:绵阳市委党校)


版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