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川经济 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社科院天府智库:突破五个困境 变盆地为高地
四川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去。不能搞自我小循环和盆地内循环,必须继续扩大开放,把内陆盆地变为开放高地,着力从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着力突破四川盆地的困境。不仅是理念突破、思想解放,更突出体现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突破。交通建设要补齐短板,新基建也要同步完善。
着力突破人才创新的困境。除了大力引进人才,本土人才的培养也同等重要。应该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多高级平台,包括园区、实验室等,同时给予更多的政策保障。
着力突破资金来源困境。目前,我省一些领域资金投入仍然不足,特别是民间投入积极性还不够高。要通过金融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引进外部资金,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考虑建立产权交易中心、证券交易中心,推动资源变成资产,资产变成资本。
着力突破消费市场的困境。要以消费为导向,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数字赋能、科技赋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着力突破结构失衡的困境。树立“结构决定功能”的思想。目前我省区域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另外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内外结构等也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川日报 2020年12月14日)
李德辉、吴双: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数字经济有基础有机遇
四川数字经济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形成了以“芯、屏、端、软、智、网”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在产业链条、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研发能力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是全国四大区域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数字经济领先企业相继落户四川。
2019年四川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6万亿元,约占全省GDP总量的三分之一。
推动四川数字经济发展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四川要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加速交叉融合,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释放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
强化关键资源的获取与技术突破。利用四川省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师资源在信息技术开发成本、效率上的优势,撬动数字经济产业链关键资源,加快突破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领域核心技术。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出发,从内部改造到外部协同、从单点应用到全局优化,构建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构成的创新系统。
推动开放式数字经济创新平台的建立。四川要重视创新平台的作用,推动建立数据共享交互的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数字经济创新平台的建立要强化数据驱动能力,形成以平台数字化赋能产业开放式创新的格局。
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转型的策略。四川要针对不同的领域分类施策,优化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主体功能和竞争优势,使其成为技术延展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主体。
继续落实数字化转型中的政策引领与支持作用。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电子商务法》等纲领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省级层面则先后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方案》《四川省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方案》等细化实施方案。四川要落实政策指引要求,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情 2020年第9期)
蒋永穆:建设“5+1”现代工业体系 挑起四川高质量发展“大梁”
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应密切结合四川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区域内部工业发展中,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工业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内“5+1”现代工业产业链分工合作,促进工业联动、配套发展。在区域间工业发展中,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发展协作,将同质发展转化为优势互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积极拓展省内外市场。“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需要深入挖掘省内外市场的巨大潜力,不断开拓四川工业产品市场和销路。应重视“四川制造”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牌市场价值。用好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四川工业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协同发力,刺激内需稳定提升。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推进四川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增添四川经济发展动能。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动。应深化四川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有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四川要素市场建设,破除束缚工业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各类要素在四川工业发展中优化利用。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是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能力中推进的。应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格局中,深化四川与国内外重点区域的产能合作。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加深工业跨区域和跨领域技术、人才、资金等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有效发挥高端制造业开放发展载体作用。
(四川日报 2020年7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