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强化“双城记”中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孟静 凌玲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素市场化是经济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要着眼现代化经济体系,加紧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也是加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市场化正快速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力、金融资本、技术等传统元素,也包括大数据资源、数字资产等新兴要素。要素市场化是要实现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劳动力市场相对成熟。人力资本总量富集。成渝地区人口约1亿,在中国经济区中人口最多,也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目前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520人,显著高于西南地区每平方公里96人和西北地区每平方公里33人的背景水平。与此同时成渝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劳动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18年末四川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达到2163万,比2015年2110万增加了53万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劳动合同制普遍实行,与就业相关的培训、服务、失业保险等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5G等信息技术、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就业形态在成渝地区不断涌现。以外卖骑手为例,成都骑手数量全国第三,78%的蜂鸟骑手来自农村,89%来自四川本地,2%来自重庆。

土地市场加快完善。成渝总体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在“坚持所有制性质不变、完善所有制实现方式”的前提下,通过赋予使用权、交易权、收益权等产权保护,及时调整和完善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作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土地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后,成渝地区为适应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实行“三权分置”,城市建设用地实行集中供应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交易制度。

技术市场快速发展。2019年,四川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510.22亿元,位列全国第7。重庆交易额为81.69亿元,位列全国第20位。值得指出的是2018年成都市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到1355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技术市场的交易质量显著提高,技术商品的整体规模大幅提升,主要集中在成渝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企业内生创新动力不断增强、产学研协同技术开发成效显著、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

二、要素市场化面临的风险值得重视

总体来看,成渝地区要素市场化在劳动力、土地市场、产权市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市场化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掣肘因素较多。户籍管理制度使得成渝地区劳动力交流在就业准入、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仍然突出。成渝地区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亟需大量产业工人、生产性人员,部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成渝地区2019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共67.12万人,就业率为85%左右。叠加疫情、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土地市场化水平低。城乡土地二元化分割。农村土地征收、确权、流转等改革刚刚起步,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同地不同权情况依然存在。保障性土地供应偏低。土地利用侧重于生产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于生活生态特别是住房用地的供应比重偏低,造成房价涨幅过大,影响普通居民消费和生活,2020年8月,成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位列全国第三。税费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取得和流转环节存在前轻后重的格局,契税、营业税、印花税等整体税率过高,降低了土地市场化配置效率和效益。

产权技术定位不清晰。成渝地区产权交易市场重复建设、功能重复、业务重叠的情况比较突出,缺乏统一战略规划、交易场所设立过多且发展不平衡、业务规则把握尺度不一,制约着市场的功能发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技术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国有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收益、处置政策,以及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动力与活力等方面亟待新一轮制度创新。技术市场工作的地位有待提升,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5G等前沿高端领域,技术储备不足,掌握较大话语权的技术领域不多。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路径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这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由概念形成进入实施阶段,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素市场化改革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

要持续推进改革,优化市场结构。深入挖掘成渝地区在劳动力、区位、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优势,对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提高要素的有效供给。改革户籍和福利制度,打破城乡、成渝地区间的分割,推进一体化建设,让劳动力在两地间更加自由地流动。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错位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使之与市场多样化的劳动需求相匹配。积极拓展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能力,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快建设成渝高速公路、货运专线、高铁和陆海大通道等基础设施,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要加强主体培育,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要素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市场主体发挥规模效应。应用大数据、AI、5G等信息技术运用,提升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能,实现供给需求的精准对接。成渝地区产权市场要协同加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与衔接,加快向完善的资本市场转型升级。在监管模式、风险防控、竞争协调等方面,双方制定协作方案,充分提升产权市场功能。坚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成渝地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风险防御能力和处置能力。

要鼓励创新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市场导向,通过活跃交易、增加供需和保障公平,回归技术市场对技术要素的定价功能。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市场管理和技术转移人才,包括高级技术经理人、技术许可高级管理人、院士等高等级技术转移人才。建立“双城经济圈”人才战略协同细化机制,制定推动区域间人才良性互动合作长期战略、人才发展与培养的主体性制度,协调完善区域人才引进、培养、配置、使用、激励与保障等配套性举措。

 (作者单位:蒲江县委党校)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