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推进县级党校分类建设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治校能力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提出的相关要求,坚决落实省委关于推进县级党校分类建设的决策部署,破解县级党校发展的现实困境,筑牢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根基,泸州市积极探索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工作,实施“独立办学、一体办学”两类改革,强化“办班、教学、科研、队伍”四个统筹,创新“领导、管理、激励”三项机制,协同推进7所县级党校标准化建设、差异化发展,市县两级党校办学治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着眼办学基础,实施分类建设,整合党校资源
一是科学分类。通过3轮集中调研摸底,综合考虑办学条件、区位特点、覆盖规模、师资人才、资源优势等因素,构建“3+4”改革框架,即3所基础较好的县级党校实行“独立办学”,3所主城区党校和1所硬件基础较差、离主城区较近的县级党校实行“一体办学”,与市委党校合署办公、全员融入,找准县级党校建设目标,实现精准施策和动态调整,避免“一刀切”“固定化”。
二是总体谋划。制定全市党校系统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市委党校为统领,整体布局市县党校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实现聚焦党校主业与突出特色办学、强化融合发展与激励探索创新、挖掘资源优势与促进共建共享三个结合,做到分类提升、特色办学。
三是压茬推进。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及专班,加强指导与督导,推动市县联动、共同发力;实行“项目制+清单制”,挂图作战,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落实市县党委办管建党校的主体责任,做实办学质量评估,向第一责任人反馈评估结果及主要问题,督促开展针对性整改。
通过改革,党校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善,全市党校系统的编制结构全面优化,新增事业编制30余个,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近20名,职称结构也由1:3:6提升到3:4:3,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市委党校建成占地160亩、每天可同时容纳2000人参训、800人食宿的新校区,独立办学类县级党校中2所在建新校区,市县党校全域实施“美丽精致校园”提升工程,工作经费纳入财政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差”“运转难维持”等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着眼短板弱项,强化市级统筹,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办班统筹,解决班次不齐的问题。实施县级党校主体班班次办学规范,明确班次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确保培训班次、培训时间、主课比例全面达标。区县党校主体班办班计划年初报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共同审核备案,其中独立办学类县级党校主体班由市委党校指导举办,一体办学类县级党校主体班由市委党校统一举办。
二是教学统筹,解决培训不优的问题。市委党校对全市党校系统教学培训质量负总责,统筹建设“师资库”“课程库”“案例库”“基地库”“学员库”,实现市县党校共建共用、资源整合。市县党校聚焦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经验示范两类优势特色资源,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和典型案例,形成了“四渡赤水”、“护国战争”、“三线建设”、绿色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批特色教学现场。
三是科研统筹,解决支撑不足的问题。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市县党校共同组建研究团队,持续开展教学专题开发、专项课题研究和决策咨询攻关,强化教学培训的学理支撑和实践基础。市县党校联合采购高质量教研数据库,合作共建地方特色数据库,互联共享图情信息和文献资源。
四是队伍统筹,解决力量不强的问题。以学科建设为牵引,聚焦重点学科,打造学科团队,编制特色方案和任务指标,推进市县党校师资深度整合、集体攻关、一体培训。选派优秀中青年教研骨干和团队到独立办学类县级党校挂职锻炼、对口帮扶,鼓励和支持县级党校选派优秀师资和管理骨干到市委党校业务科室挂职锻炼,办好全系统师资轮训班,推进市县党校队伍共育。
通过改革,市县党校主责主业得到全面加强,年度办班分别超过14期、10期,课程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主课比例分别超过70%、20%的规定,入库师资235人(含高级别专家46人)、课程257个、案例219个、基地116个,学员库正在完成系统集成,组建了6个重点学科团队,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县级党校培训影响力得到增强。
着眼长远发展,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治校能力
一是创新领导机制。市委建立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工作推进机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党委组织部参与,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推进。市委党校建立校领导联系指导县级党校制度,加强业务指导,统筹开展常态化指导和精准化扶持。市县党校建立校务委员会,独立办学类县级党校常务副校长可兼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党校业务骨干兼任独立办学类县级党校副校长;一体办学类县级党校常务副校长兼任市委党校校委委员。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针对市县党校“一体办学”,探索实施“五不变五变”运行机制,即牌子、队伍、管理权限、组班方式、经费预算及资金渠道“五不变”,办学场地、教学组织、人员使用、考核方式、经费使用“五变”,理顺了管理体制、办学机制、人员统筹和经费保障,有效实现市县党校的统分结合。针对独立办学类县级党校,探索实施“一校一策”推进机制,县级党校提目标、制方案,市委党校按照问题导向,采取派驻挂职干部、选送专业团队等方式,帮助县级党校重点打造教学专题和教研基地,共同培养教研骨干,大力推进独立办学类县级党校壮大主业、塑造特色。
三是创新激励机制。正在制定支持县级党校人才队伍建设配套政策,落实党校人才引进、机构编制、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考核评价、绩效工资等支持措施,探索建立既区别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符合党校发展特点的教师管理体系。正在探索综合性的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管理服务创新,逐步建立与教学科研、智库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职责目标相适应的人员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正在探索制定县级党校特色办学激励机制,针对县级党校在精品课程开发、高质量科研成果、特色基地建设、重大工作创新等方面的突出业绩,给予适当的专项经费扶持。
通过改革,配齐配强了县级党校领导班子,提升了组织领导能力和系统整合功能,初步形成具有泸州特色的办学管理模式,激发了市县党校的发展活力。
(泸州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