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四川作为农业大省,乡村面积大、人口多,比较优势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对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充分认识“乡村”与“农村”的区别
“乡村”和“农村”仅一字之差,寓意却大不相同。厘清“乡村”和“农村”之间的差别,充分认识“乡村”的全局性、兼容性和深厚性,有利于从更宽的范围发展乡村产业,有利于拓宽乡村振兴的主体,有利于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从而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是范围领域不一样。乡村范围大于农村,包含乡(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乡村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二是价值大小不一样。农村主要强调农业的生产功能,其价值主要在于农产品供给。乡村除了强调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和农民就业功能外,还进一步凸显了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因而其价值内涵更加丰富,是生产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多元价值的集合。三是居住人员不一样。农村居住的主体是农民。乡村的居住人员更加多元,除了农民以外,还有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不在本地就业的康养旅居人员等。在今天,更多的返乡入乡创业就业人员,成为了新的乡村居民。四是产业种类不一样。农村概念下的产业主要是指第一产业,是依托于自然的农林牧渔业和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的产业是多元的,包含一二三产业的多个产业门类,有许多诸如电商、康养、观光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五是表现形态不一样。在直观印象上,“农村”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落后、脏、乱、差”。相比于“农村”,“乡村”的表述更为中性和客观,也更具文化气息,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恬淡、自在、朴素、平凡、温暖”的感官印象和生活场景。认识这些区别,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就不会囿于新农村建设的老思维老习惯。
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
乡村振兴是全体人民的乡村振兴。要在观念重塑中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村人的事,也是城里人的事。乡村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乡村,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在建设农村人的乡村,也是建设城里人的乡村,全体人民都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正如此,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人,城里人同样是乡村建设的主人。必须彻底摒弃城乡分割、二元对立的发展思想,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
乡村振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循序渐进。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群众需求等进行综合判断取舍,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其次,把握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政府重点要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有所为,把社会、市场能够办的事情交给社会、市场去办,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再次,要客观认识乡村演变规律。振兴乡村是针对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而言的,对于中国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具体乡村而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因为内外因素的影响出现分化,部分乡村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衰落甚至自然消失。在乡村振兴中,一方面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另一方面要对乡村版图进行重构,构建定位明确、层次分明的乡村体系。
乡村振兴具有继承性不是另起炉灶。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党长期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贯决心和工作方略的继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提升,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扬弃和发展。以四川来讲,乡村振兴要继承新农村建设时的“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和“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美丽新村模式。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后,就必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继承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方法,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是行动的先导,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做了乡村振兴规划。当前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二是做好各项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确保乡村振兴项目、措施的落地落实。三是加强对规划执行的督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抓振兴。
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要求,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也在逐渐趋弱。只有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更加完善的乡村产业体系,丰富更多的乡村业态类型,发掘更多的乡村功能价值,才能够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价值实现渠道,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已经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进一步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繁荣乡村产业,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更牢固,支撑更有力。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体系,其不仅是技术装备提升和组织方式创新,更体现在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将现代化的生产理念、服务理念引入农业农村,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农村,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当前,乡村新产业不断涌现,跨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新业态在各地蓬勃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不高、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延长产业链,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壮大产业链,创新新业态,优化产业链,用现代农业科技补齐产业链,打通产业链堵点,确保产业链循环畅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农业种植、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机械制造、服务等全过程全环节进行改造和提升,让缺失的环节连起来,让传统的链条新起来,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让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可供分享。
拓展乡村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深化产加销服、农文旅教、科工贸之间的融合发展,在纵向上延长产业链条,在横向上拓展产业功能,构建以种养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为重点,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多业态全面发展的乡村产业融合体系。重点是强化各个产业、各种业态之间的协同,为产业融合创造更好的融合条件和衔接点。
深化改革激活发展要素。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贷款难问题,确保新产业新业态有地可用,有资金能助发展。加大对乡村创新创业的扶持,积极培养返乡、入乡、在乡创业人才,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