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网信工作优势 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提供有力服务支撑保障
推进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省委结合四川省情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出的一项打基础、系全局、利长远的重大部署。省委网信委第三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结合起来,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为基层治理赋能。我们要按照省委部署要求,聚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找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发挥网信工作优势,加快催生化学反应,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发挥网络舆论的“凝心聚力”作用,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营造良好氛围
彭清华书记强调,对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要避免认识上的4种偏差。即坚决克服把两项改革的“前半篇”和“后半篇”相割裂,在完成“前半篇”后就想松口气、歇歇脚的懈怠情绪;坚决克服把“后半篇”看成基层的事,上级部门无动于衷、不下深水的官僚主义;坚决克服把“后半篇”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泛化倾向,以及作为部门利益“保护伞”的狭隘意识;坚决克服“后半篇”非一时之功、可以悠着来慢慢干的不作为态度。要把解决认识问题作为首要环节,引导干部群众深刻把握做好“后半篇”文章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和实施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部署要求上来。
互联网已经成为宣传舆论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要统筹各级各类网络媒体深入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大举措,宣传改革典型案例、经验成效,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汇聚改革正能量,形成全省上下坚决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浓厚氛围。加强网络舆论正面引导,做好改革相关政策和文件解读,及时消除群众顾虑,合理引导社会预期,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稳定的改革氛围。抓好网络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二、发挥信息化的“赋能增效”作用,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注入新动能
彭清华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推动网络扶贫向数字乡村升级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乡村振兴插上信息化翅膀。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要大力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做好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规划是乡村发展建设的蓝图。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网络强省、数字四川等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规划。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不同类型乡村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要把数字乡村建设全面融入相关规划中,做到与顶层设计有效衔接、与不同区域发展协同配套,确保数字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是乡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要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4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早日让城乡居民生活要件基本相当。加快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用科技力量牵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乡村振兴离不开新技术、新业态的叠加推进作用。要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强技术研发、组织创新和制度供给,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应用。大力发展乡村现代物流业,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解决好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标准、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增强乡村信息惠民服务能力。服务是否改善,办事是否方便,是群众评价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建立集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畅通线上线下办事渠道,尽早实现政务事项“一网通办”,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加快“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信息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要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补齐乡村治理的信息化短板,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我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要加大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运用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支持建设一批智慧社区。探索“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新模式,建设“网上党支部”“网上村(居)民委员会”,完善“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治理新框架。
三、发挥网络安全的“保驾护航”作用,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现在互联网社会动员功能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各类矛盾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一些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在网上集聚、交织、放大、发酵,网上舆论又反过来诱导、策动、激化网下问题。一次社交媒体上的“群情激愤”,就有可能让“茶杯里的风暴”瞬间骤变为现实社会的“龙卷风”。
彭清华书记指出,四川省情复杂特殊,安全风险触点多、燃点低,没有安全保障,发展也无从谈起。要把互联网作为发现风险、调控风险、化解风险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抓早抓小、未雨绸缪,坚决打赢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攻坚战。认真落实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密切关注和化解乡镇(街道)、村(社区)撤并后的潜在风险,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加强信息互通、舆情引导,妥善处置有关信访问题和涉稳事件,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四、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更加突出党建引领。各级党委要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领导方式和体制机制,着力抓大事、谋长远、解难题。将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与基层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网、懂网、用网,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把提升镇村干部能力素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基层干部队伍。
更加突出改革系统集成和平台整合。针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客观现实,把网络综合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平安四川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结合起来,系统集成各领域的支持政策,放大整体效应。整合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综治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服务阵地资源,建立集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避免多头指挥、不搞重复建设。统筹整合现有各类网格资源力量,赋予其网络综合治理职责,打造“多网合一、一网运行”的全科网格。打破“信息孤岛”,破除数据壁垒,加强数据有序共享,推进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等汇聚融合、合理利用。布局实施一批智慧治理应用场景,推进网络综合治理项目化、平台化、实体化,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大受益者。
更加突出协同治理。树立网上网下一体化治理理念,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形成“一张网”“一盘棋”工作格局。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联动,在统筹中处理矛盾、在协调中推动发展、在督查中促进落实,做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有效推进。
(作者系省委网信办政策法规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