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之德及其时代价值
张澜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其志高行洁、说仁行义的人格风骨让世人敬仰,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做人原则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堪为一代知识分子大家之典范。他有着许多人都不及的精神境界与道德良知,从那个时代直至今日,仍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一、张澜道德精神的主要体现
为公之德。一是民主之德。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候,张澜一心投入到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滚滚洪流以及抗战后反独裁民主的斗争中。无论是护国倒袁运动还是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他所追求的都是实现社会的民主。张澜以民主为武器,猛烈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二是忠诚之德。保路运动中,为维护川汉铁路路权不失于帝国主义手中,他凛然面对专制的屠刀棍棒,毫无惧色。与当时的清政府腐败官员赵尔丰唇枪舌剑、针锋相对。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大义凛然,直言:“本人步两位同志后尘,为中国之民主和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是贤才之德。面对四川人才匮乏的现状,时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的张澜响亮提出了“欢迎中外学者来川讲学”的口号,不论政治信仰、何党何派,只要确有真才实学,一律聘请到校,唯才是举。
为政之德。一是清廉之德。在他主政期间,家贫如故。他的夫人刘慧征一如既往,在川北老家干的是放牛割草的活儿。他的二儿子生病了,都没有足够的钱去治病。石青阳曾奉熊克武之命去抄他的家,到了南充才发现张澜家徒四壁。二是务实之德。大力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让成都大学形成了各派思想自由传播、自由鸣放的学术空气和民主求实的良好学风,并培育了一批民主进步的有志之士。三是勤勉之德。张澜在川北任职期间,曾多次去各地巡查,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整顿政务、破除陋习、解民所困、政绩斐然。蔡锷送他一个匾,“今日之管仲”。他真正做到了敬业尽责,鞠躬尽瘁。
为民之德。一是仁爱之德。张澜一生都在为劳苦大众的安危幸福奔走呼号。川北发生特大旱灾时,张澜深入到乡间了解灾情,在报纸上发表诗歌,将灾情公之于众,当时告灾者20余县,军阀官僚们驰马看花观乐,而张澜“独上城南频怅望”,惦记着受苦受难的巴蜀乡亲父老。二是好施之德。张澜任《晨报》常务董事时,曾将川汉铁路股款的部分利息,拨用去资助西南地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200余人的旅费。接任民盟主席后,即以他的个人威望得道多助,民盟历年所需的经费,许多都是由他募集。三是公正之德。张澜提倡男女平等,在中国“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纲常下,张澜在川北开创了女子读书的先河,创办了南充端明女子学堂,并带头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送进学校学习。他还保送女生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进修。此外,他还主张成立学生联合会,男女一样在社会上参加宣讲、歌咏、演讲等活动。
二、张澜道德精神在民主革命和教育事业上的贡献
从旧民主主义的“宦场志士”到新民主主义的“布衣高官”,从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文人墨客到与专制势力顽强斗争的“民主先驱”,张澜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
张澜一生尚义,推进民主革命。从倡导变法维新,到追求民主建国的革命运动,张澜的人生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民主志士的前赴后继、舍身付出。由倡导读书扬志、教育救国到投身社会革命、赤胆忠心。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追求真理、立志报国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张澜的一生,纵贯晚清、民国、共和国初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正是因为有高尚的道德精神和对中国民主发展道路的理性思考,他总是能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地站在革命和进步的一边。张澜一生尚义,“以义持己”,将自我价值体现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大众的奋斗之中。
张澜兼爱平等,推行教育改革。张澜在教育事业上的改革体现了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心胸。早期就与维新志士一道参与创办并任教于广安“紫荇书院”,积极宣传西方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极力反对清末陈腐的封建教育,提倡德、智、体并重,培养人才以国用。他在兼任顺庆府中学堂监督时,革除旧习,设置了修身、格致、历史等学科,并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他倡导爱国家、爱人民,鼓励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学习蔡元培在北大实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把成都大学办成了“西南一带传播革命种子的园地”。坚持唯才是举,提倡“思想学术自由”。他的教育思想紧紧随着民主革命的步伐不断前进,这也是他自己为人正道、不畏权贵、艰苦朴素、办事认真的人格体现。
三、张澜道德精神蕴含的时代价值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张澜一生公正清廉、勤劳朴素、乐善好施、以身作则,教导后代子孙坦荡做人。“四勉一戒”的人生座右铭,更是解决当今道德危机的心灵良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在当今仍有尤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是有利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张澜身上闪耀着忠诚、民主、坚毅的光亮,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澜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使他形成了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了实现民主政治、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为了实现民主,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险阻,张澜怀着一腔热血和坚毅勇敢的心都能凛然面对。张澜同毛主席、周恩来合作,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与民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历史创举。
张澜完成了自身思想和境界的升华,给我们留下了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特质文化和丰富资源,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深刻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要传承延续张澜先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顺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开拓创新为动力,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超越过时的套路做法,“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是有利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张澜身上彰显的“爱国爱民”的忠贞精神、“淡泊名利”的主人翁精神、“与时俱进”的务实精神、“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艰苦朴素”的补丁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乐善好施”的友善精神、“唯才是举”的开拓精神、“勤勉谦逊”的敬业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境界一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在物质水平上,对于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环境等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道德作为精神性东西,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的历史定位,赋予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秉承张澜身上彰显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就是要对党忠诚、坚定理想信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支撑,把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形成新的道德风尚,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是有利于提升新时代干部个人道德修养。张澜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行为处事的原则和出发点,他认为要以保障大众基本权益为社会奋斗的基本目标。张澜以国家大局和民众利益为重,坚持真理,主持公道,不畏强权,犯颜直谏。他站在国家民族和百姓的立场,为了维护公平正义和民族利益而选择站在专制的对立面。忠于国家、忠于百姓、忠于民族。这种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张澜先生一生廉而有为,也值得我们今天一些党员干部学习。今天有一些党员干部仅仅满足清正廉洁的名声,自诩清高,自惜羽毛,在应该担当的职责上无所作为,不能对国家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们的希望。因此,党员干部要真正担当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积极作为,为党和人民多流汗,多作贡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张澜留给我们的传统道德精神,以及做人为人的高洁风范,为人们所景仰。前辈优秀的道德品质是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滋养。
(作者单位:南充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