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四川公共应急体系
近年来,面对我省各类灾害事故高发频发、风险隐患交织叠加的基本情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急能力建设,着眼“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狠抓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和防灾减灾救灾等各项重点工作,初步构建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公共应急体系,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别是有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国典范。
一、基本情况
(一)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我省先后出台《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职责体系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政法、应急、卫健、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职能部门的职责边界,初步确定了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应急状态下工作协同机制基本建立。截至2020年4月,全省183个县(市、区)都组建了应急管理局,179个县(市、区)成立了专门应急指挥机构,2991个乡镇(街道)中有1301个设立了应急办、安办等,覆盖城乡的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建成。此外,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稳步推进,培育发展了一批专业的应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在协助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援助等方面作出了大量贡献。目前,我省红会系统共有国家级救援队1支、省级救援队4支、市级救援队或志愿者队伍20支,近年来共培训红十字救护员29.9万人、群众普及性培训175万人次、初训师资1356人,在全省12个市(州)建设了应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和体验场所。2017年以来,全省共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平台发布救灾和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公募项目60余个,包括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3·30”凉山西昌特大山火灾害等,慈善捐赠成为应对重大灾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二)整体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全省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了覆盖“全灾种”的应急救援队伍,修订完善了相关应急预案,强化救援队伍专业训练和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应急抢险救灾救援能力。仅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为例,全省已建成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1210余支近14000人,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成全球第一支非军方最高级别EMT Type 3的国际应急医疗队,累计制(修)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卫生应急预案2143个、应急工作规范和技术方案2263个,为此次成功应对新冠疫情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加强应急相关技术研发和成果运用,成都等地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建立了地震预警监测系统等,有效提高了应急预警和处置能力。成都高新减灾所研发的预警系统在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等预测预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都理工大学建有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科大联合四川省安全技术中心、四川易诚智讯等成立了四川省极端环境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研究中心,我省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可视化调度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应急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我省已经形成发展现代应急产业的产业基础,具有打造四川特色应急产业的研发优势和产业优势。近年来,随着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应急产业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加之我省拥有电子科大、成都理工大学等电子信息、地质灾害等领域的知名高校,正逐步形成企业带动、高校支撑、由“点”到“圈”的现代应急产业生态圈,成果创新、人才储备、企业孵化等方面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2019年,应急管理部批复成都市金堂县建立国家应急救援西南分中心,大力支持成都发展现代应急产业,规划用地达3230亩的西南“安全谷”项目正抓紧建设;同时德阳已获批全国应急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应急装备研发制造。四川每年举办安全应急装备展览会,持续提高我省应急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应急管理统筹协调不力
一是应急管理的适用法律和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一些部门依法依规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部分地方对应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应急工作在绩效考核中分值权重偏低。二是仍大量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和专用通信网络,现有资源数据无法有效整合,资源共享、指挥调度、信息接报、分析研判等能力相对滞后。三是应急工作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在重大突发事件中难以有效统筹整合各方面力量。全社会对应急工作缺少关注,应急宣传教育针对性有效性不足,广大干部群众缺乏危机意识和预防意识,应急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较差。
(二)应急监测预警能力不强
一是全省应急监测预警能力整体偏弱。特别是缺乏专业的科技监测预警手段,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等新兴技术运用不够,不少地方仍停留在传统的“人防”阶段。成都市已于2019年开通电视、手机预警服务,但在学校、医院、危化企业等重点区域的预警覆盖率仍然不高,其中中小学校覆盖率仅为15.7%。二是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基层应急预案指导性不强,一些基层地区和部门对新情况新问题考虑不足,多年未能及时组织编制或修订应急预案,随着多次机构改革,很多职能部门的职责已经调整或不存在。部分基层地区应急预案照抄照搬上级预案,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缺乏多部门沟通协调,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应急演练等同“演戏”。
(三)应急产业发展基础不实
一是整体应急产业规模不大。从全国情况来看我省与其他区域相比无论企业数量还是产业规模都存在较大差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四大产业聚集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从企业数量上看,广东省最早提出发展应急产业,目前企业数量最多,陕西、湖北次之。从各省市产业结构对比情况上看,湖北省应急产业体系较为健全,形成了以武汉市为中心,以随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龙头,以宜昌、襄阳、仙桃、咸宁及其应急企业为分节点的“一中心+一龙头+多节点+广辐射”、覆盖全省并辐射全国的应急产业网络体系。而我省作为西南区域的中心除了德阳进入第二批应急产业基地以外,并没有发挥出以成都为首的电子信息+应急的联动优势,成德绵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产业集群优势。并且围绕国家西部应急救援分中心的应急产业基地发展迟缓,建设人才+技术+产业的三驾马车仍需时日。二是应急产业发展不均衡。从我省应急产业分布情况来看,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应急服务产品发展严重滞后,数量占比仅为2%,以事后救援为目标的处置救援类产品占比达56%,监测预警类和预防防护类占比分别仅为24%和18%,这与发达国家“重预防防护”的管理理念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新兴技术融合不够。我省在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上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在国家政策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及“新基建”等大环境下,信息通信、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加速与应急产业融合,新一代智能化、无人化应急产品将逐步替代传统应急产品。当前的应急业务范围较广、细分领域较多,在研发实力、应用场景等方面也具有比较优势,但现有应急产品和技术市场集中度低,远远不能满足应急工作需要。
(四)应急综合保障力量不足
一是应急部门和救援队伍缺编现象依然存在。县一级应急管理部门机关平均编制不到9人,超过一半的乡镇(街道)未设立应急管理专门机构和人员;消防队伍万人编配率仅为0.8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67个县(市、区)未设置消防救援站;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独立应急办(含挂牌合署办公)的有107个,仅占机构总数的52%。二是应急救援相关专业人才依然十分缺乏。尤其是各级疾控机构收入待遇低,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突出,综合考虑学历、职称等因素,近年来全省疾控队伍综合素质呈现下降趋势。三是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总体不足,布局不合理,存在调拨分发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四是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制度还不完善,社会组织、群众参与基层应急积极性和能力不足,基层动员能力有待提升。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多部门协同、跨区域合作的应急统筹组织体系
一是坚持以法治思维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结合四川应急工作实际,进一步明晰应急委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加强统筹协调,逐步构建齐抓共管、责任明晰、分工有序的统筹组织体系。坚持以党建引领大应急工作,有效提升各级党组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压紧压实党政主体责任,定期督促检查,适当提高绩效考核比重,强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有效遏制事故发生。
二是坚持我省应急体系“立足四川、辐射西部、走向国际”的定位,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大通道建设,探索建立川渝、川贵、川陕等地的应急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重点是加强与重庆毗邻地区基层应急规划建设,强化区域协同、共建共享。力争将成都建设成为以应对地质灾害为主,集应急救援、综合减灾、训练科研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成为国家应对处置西南地区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前线指挥部和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的智慧治理中心。
三是加强国际间应急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四川在应对多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成功经验,完善与国际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应对机制,积极参与重大突发事件的跨区域、跨国救援工作。在成都探索建设中日韩国际应急救援技术研究、灾害研究相关国际交流机构。对外输出“四川经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四川应急救援品牌。
(二)加快构建覆盖全灾种、融合新技术的应急监测预警体系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依托省大数据中心,推动基础信息实时共享,打通信息壁垒,建设集预测预警、指挥调度、会商研判、辅助决策为一体的综合应急管理指挥平台。结合“新基建”建设,全面推进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安全生产、城市安全、公共卫生等应急处置监测网络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等新兴技术,提升我省灾害事故监测的覆盖率与精准度,提升多灾种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的综合能力。
二是推进应急监测预警前移下沉。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应急信息报送、快速反应、前期处置等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专人负责。推进社区与学校、企业等应急管理区域一体化建设,强化重点区域的预测预警。
三是完善应急预案管理。省应急、卫健等部门牵头完善全省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指南和管理办法,推进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构建适合各地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多预案协同的应急预案体系。坚持以练代训,强化重大突发事件的专项演练、综合演练,提升应急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三)培育壮大具有四川特色、多种业态融合的应急产业体系
一是完善我省现代应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梳理并适时推出相关专项政策,设立应急产业专项产业基金,推进新兴技术与应急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应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我省应重点鼓励应急新技术发展应用,丰富应急产品和技术;利用优势产业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研发急需产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加快建设布局包括应用现代智能产品和技术,积极鼓励事故灾难的主动防护技术,积极鼓励快速响应技术及产品,鼓励包括大型机械相关技术和产品发展,积极发展社会化技术和产品,积极鼓励发展特种灾害安全技术,积极鼓励系统化技术和产品发展等。逐步淘汰现行市场的红海产业和落后工艺,如火灾探测器主要应用智能化电路板和电子元器件插焊生产工艺,淘汰手工插焊电子元器件生产工艺也有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和规模化生产;淘汰一批具有安全隐患和环保隐患的产品,使得我省应急产业产品和技术更快更好更高质量地发展。同时,有效整合成渝两地产业基础,推进两地错位发展,合理布局多类型、多层次的应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快形成应急产业示范创新集群,力争将成都建设为产业运营、产业合作、技术研发、国际交流为主的运营中心,将德阳等地建设为重点特色产业基地。
二是积极探索开展多场景应急试点建设,围绕“空天地内一体化数据融合应急通信平台建设”“极端环境灾害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建设”“基于AI的可视化应急异常识别能力建设”等进行试点,建设一批重点应急示范工程,带动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及信息服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应急产业和新兴技术多层次融合发展。
三是依托成渝两地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两地校企合作,协同共建现代应急产业研究院和联合实验室,完善“产学研政用”融合创新平台,共同推动新兴技术在应急产业的应用孵化。聚合全球技术资源,加强对应急产业重点企业及研发团队的扶持和引进,积极开展智能化应急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发展路线等相关研究,制定行业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
四是在现有优势产业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基础上融合促进电子信息+应急的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坚持需求牵引,采用目录、清单等形式明确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应急产品和服务。适应突发事件应对需要,推进应急产品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特色化发展,引导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加快发展应急服务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支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急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借力2019年底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日韩三国协同发展的契机对标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抢先制定行业标准,加快打造应用场景,建好示范带动工程,培育新兴龙头企业,推动四川现代应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四)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保障更加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
一是合理布局应急救援力量。立足我省灾害事故多发频发的省情,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完善消防救援队伍配备,优化驻防布点,尽快实现县级消防救援站点全覆盖,特别是在火灾易发多发地区要进一步科学布局消防队伍。推动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科学配置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合理布局传染病防治定点医院。强化心理援助队伍建设。加大应急处置专业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应急队伍的综合能力。
二是强化财力物力保障。完善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财政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合理布局应急装备、救援物资、医护物资储备库,配齐用好应急装备和设施,大力提升集约使用率。系统梳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短板,科学制定各级应急物资特别是医护物资的储备规划、目录、标准,优化做好应急物资定期更换、补充和战时保障。进一步摸清家底,完善社会应急资源的信息收集、统筹调用、征用补偿等制度建设。
三是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应急救援的制度,培育发展专业的应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心理援助等工作。在灾害频发多发地区,依托民兵队伍、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相关企业等成立应急分队,定期开展应急专项培训,充实基层应急力量。
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在川高校完善相关学科建设,创新设置跨界专业,加强应急综合人才培养。坚持把应急管理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内容,深入推进应急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四川省委党校:徐凤琴、杨雨林;新时代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计划第三期年轻干部铸魂工程培训班:柏相、王娜、左琪、谭瑾、许雪梅、田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