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探索创新

郑鸿颖

异地学习是校内理论学习的有机延伸,不仅能带来鲜活的知识,还有助于激发共情的体验。此次异地学习,我们来到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凉山彝海结盟分院,重走红军彝海结盟路、专题学习《红军长征在凉山》、参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每一段行程,每一次讲授,每一个故事,每一段事迹都让我们的思想受到洗礼,党性得到锤炼,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升。

在这里,我们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坚定信仰的力量。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是红军战士用脚步在丈量,用革命信念在引导。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高举信仰的旗帜,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面对异常严酷的自然环境,始终保持顽强的意志、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红军战胜强敌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制胜法宝。正是红军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感动了彝族人民,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头领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信仰的胜利,小叶丹家人守护沽鸡支队旗帜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200余名冕宁群众自愿加入红军的故事让我们相信信仰的魅力。如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像红军那样把信仰的旗帜举过头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在这里,我们学习伟大长征精神,激扬团结的力量。红军长征过凉山的历史深刻表明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必须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维护党内团结。红军长征初期,党内存在关于党的领导、党和军队关系的争论,党中央经过不懈的努力才实现了党内的团结,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保证红军长征取得胜利。1935年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实现民族团结,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时间。由此可见,党内团结、民族团结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是力量。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新时代,我们更加认识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凉山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立下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军令状,取得了脱贫攻坚决定性的胜利,实现了凉山各族人民消除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梦想。我们看到,只有汇聚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推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

在这里,我们学习伟大长征精神,传承创新的理念。红军长征是我们党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的艰辛探索。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主席等人的领导下坚定地走出了一条挽救红军、挽救党的新道路。没有创新的胆略,红军长征渡大江、翻雪山、过草地等艰辛过程是不可能实现的。刘伯承正是秉持这样的创新精神,与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打破了蒋介石希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幻想。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发展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开拓创新,我们要提出符合当今和今后改革、发展新的战略方针。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要求我们更好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力量。

在这里,我们学习伟大长征精神,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行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感悟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感动于党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正所谓:红军长征遇艰险/彝海结盟架通途/回天转地结金兰/民族团结世代传。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率先垂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省委党校第2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班学员,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博士生导师)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