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基于巴蜀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路径思考

刘永志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学颂扬真善美,具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同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充分利用巴蜀文学资源,推动文学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创意经济,蕴藏着较大潜力。

巴蜀文学资源非常丰富。从历史上看,自汉代以来,“蜀中文章冠天下”,古代巴蜀培育155名著名作家。根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汉代至1911年,共有四川籍知名作家139人(其中成都籍知名作家37人)、重庆籍知名作家16人。杨世明编著的《历代游蜀文学家名录》显示,仅唐宋时期,旅居巴蜀的著名诗人就达104人。王兆鹏主编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表明,从西周至清朝的诗人,四川共有791人,其中,成都有255人。到了近现代,根据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怡教授的统计,现代巴蜀作家数量居全国第三位,与浙江、江苏形成三足鼎立。20世纪,“文学川军”雄霸天下,在最高级别的“排行榜”——“鲁郭茅巴老曹”中,四川占据两席(郭沫若、巴金),与浙江并驾齐驱。香港新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论述的长篇小说七大家,四川独占三席(巴金、李劼人、陈铨)。从成都红星路走出了5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分别是:周克芹、王火、阿来、柳建伟、麦家。刘心武、王火、柳建伟等人,或祖籍四川,或在四川旅居、生活、写作多年。可以说,四川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大省。

基于巴蜀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目前主要表现为将文学家故居纳入综合旅游路线,并借助文学经典打造人文景观,再现文学家笔下的现实生活场景。笔者认为,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中,运用巴蜀文学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大有可为。

一是建造巴蜀文学博物馆。现阶段,四川的文学博物馆主要以作家个人故居的单独、分散展陈为主,缺少综合性的、能够反映巴蜀文学全貌的博物馆。巴蜀文学博物馆建设,可以借鉴已经建成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正在建设的上海文学博物馆的经验,以巴蜀文学史料等文物资源研究为基础,集中展示古代、近代和现当代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建成巴蜀文学文献档案中心,同时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学艺术爱好者精神家园、文化交流重要窗口及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实现对巴蜀文学的“保护、陈展、研究、教育、传播、交流”等功能。

二是建造巴蜀文学主题公园。以成都为例,在环城绿道建设过程中,选择古代文学家相对集中的区域,分段建设巴蜀文学主题公园。通过主题公园,普及文史知识、传播文学故事、打造文学景观,用文学要素建构绿化带的人文氛围,丰富绿化带的精神内涵。同时,拓展运用世界文学资源,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对巴蜀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描述,择址建设世界文学主题公园。

三是打造文学景观集中的街道、小镇和城市。文学建构的景观有实指的,也有虚拟的。成都市锦江区已经建成的东门市井非常成功地还原了李劼人笔下老成都的市井文化,古色古香,原汁原味,成都味十足。东门市井和李劼人故居比邻而居,已经成为成都的新地标。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学资源,建造更多类似东门市井一样的文学景观小镇,或诗词大道,或城市微景观。

四是支持当代文学家创建新的巴蜀文学景观。史以文载,迹以名重,地以人传。自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山水诗的兴起,塑造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和著名楼阁,安徽的敬亭山、浙江的天台山、四川绵阳的越王楼、江西的滕王阁等均是典型案例。在英国伦敦,游客可以按照福尔摩斯探案的足迹,在贝克街及其周围按图索骥地游览。张家界得以名扬四海,最早缘于吴冠中1980年刊载于《湖南日报》的一篇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和他的张家界画作。据此,有意识地引导、支持和鼓励巴蜀作家,有意识地塑造新的实指和虚拟文学景观,有助于建构新的旅游景观。

五是以成都为中心打造巴蜀文学精品线路。从古至今,有关文学家分布的分析表明,巴蜀文学作家较集中分布于邛崃、双流、新都、崇州、郫都等地。建议将这些地区与李白、杜甫、三苏、巴金、郭沫若等大文学家的故居地连线打造,结合峨眉、乐山大佛等自然和人文美景,打造文学精品线路。2019年,浙江省在唐诗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了“千年诗路今犹在”唐诗之路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并开发了“浙东唐诗之路”精品旅游线路。

六是组织拍摄巴蜀文学影视剧。在创意经济方面,英国有成功发展先例。2003年,以就业和产出衡量,英国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金融业,成为英国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仅《哈利·波特》及其电影、电视连续剧等文创产品,使爱丁堡再度成为世界的热门旅游地。通过拍摄巴蜀文学影视剧,发展相关创意产品,有助于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传播厚重的巴蜀文化、展示巴蜀文化精神,进而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七是建设巴蜀文学数字地图平台。文学数字地图平台具有文学研究与制图学、人文地理、计算机科学和历史学等的跨学科研究特征,呈现出明显的移动性、互动性、空时性、多模态性、众包性和沉浸性特征。加快建设巴蜀文学数字地图平台,能够借助互联网更加快速、高效地传播巴蜀文学。大力支持巴蜀文学经典的外译研究,以文学为桥梁,向全世界介绍巴蜀文学,传播巴蜀文化。

(作者系第2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现任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版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