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重维度”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战略,是深化川渝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共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引领。新时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要从发展理念、问题意识、法治保障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科学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要义,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价值维度:树立发展理念,明确探索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探索中,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适时提出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连片发展战略。新时期为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建设发展,并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将成渝地区打造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人民也越来越追求更高品质、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新时期毫不动摇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迫切期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新时代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要牢牢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明确成渝区域发展之道。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发展过程中应认真贯彻党中央审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要精神,领悟新阶段我国新发展理念的要义内涵,坚持成渝两地一体化发展理念,在成渝地区形成高质量区域发展布局,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实践维度:强化问题意识,谋求实践之路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愈发强大,关键就在于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成渝两地秉持“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思想,在发展实践中不断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川渝两地累计在交通、科技、资金、金融、司法、生态、人才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236个,开工重大合作项目27个、完成投资354亿元。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均超过2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近2万亿元,一年来地区生产总值4.86万亿元;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成渝两地在贯彻实施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两地经济社会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在经济、文化、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追求,就要不断发现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并在实践中探索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要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提升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以点带面,形成成渝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不断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在发展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找出与成渝区域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求,破除发展中的各项障碍,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区域法治建设薄弱环节,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加强两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多方互动,共商共建共享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成果。同时,由于成渝两地地处我国内陆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有较好的区域发展优势。在发展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形成区域内统一合理、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两地在交通设施、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作与发展,提升成渝两地整体发展水平,带动成渝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所追求的重要发展目标,更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精神要旨,并将其贯彻落实在区域发展建设中,成渝两地在实践中要聚焦问题导向,加强协同创新,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法治维度:增强法律观念,坚持法治保障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指出:“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法律制度建设。”成渝两地检察院签署《关于加强检察协作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意见》,突出五个协作重点,建立六项协作机制,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成渝两地人大加强深化合作,对加强重点领域协同立法、联动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联合出台了《川渝人大法制工作机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立法工作办法》,2021年将重点抓好优化营商环境、铁路安全管理、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三项协同立法工作;成渝两地高级法院联合颁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从区域司法协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八大领域深化成渝法治保障,以法治为成渝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川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有效治理,深化法治建设,为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践中,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精神和《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根据成渝两地发展实际逐步建立健全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深入实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增强法律意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区域内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健康良好的区域发展法治环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探索一条弘扬法治精神、秉持法治原则、彰显法治成色的成渝区域治理之路,以法治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序进行。坚持法治引领,聚焦成渝区域内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以法治保障实施,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将极大地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法治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将为成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法治保障与法律支撑,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