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毛主席诗词展现的 共产党人人民情怀

张小萍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初心使命,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毛主席是践行为民宗旨的共产党人的优秀典范,毛主席的诗词闪耀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艺术地表现共产党人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的使命情怀和初心境界。毛主席一直强调诗言志,即言人民大众之志,抒人民大众之怀。他改造世界建设新天地的远大理想、救国救民于苦难的坚定信念,无不与人民大众紧紧连在一起,无不在其艺术诗篇中得到生动体现,并熔铸着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远大胸怀和共产党人的宗旨信念。

毛主席诗词展现的共产党人忧国忧民为民担当的人民情怀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革命的统一战线破裂。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毛主席伫立于长江之滨,以沉郁顿挫的诗句发出“烟雨茫苍苍,龟蛇锁大江”“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感慨(《菩萨蛮·黄鹤楼》),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忧心如焚的焦虑和思考。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北上长征。1936年毛主席以江山起笔,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历数史上英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释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共产党人,才是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彰显了中国历史的使命必然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担当,这种历史地位不可动摇。

1950年,在第一个国庆晚会上,毛主席与诗人柳亚子先生的唱和之词,沉痛描绘了旧中国黑暗统治下人民大众深受“三座大山”压迫,“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以“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的诗句热情讴歌革命的胜利、人民的解放。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家乡韶山,为今昔巨变感到由衷的喜悦,感慨只有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英雄战士,才有视使命高于生命,为人民英勇牺牲的壮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这气贯长虹的奇绝诗句,蕴含着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人民解放的雄伟气魄和牺牲精神。

毛主席诗词彰显的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英勇斗争夺取胜利的人民情怀

早在1915年5月,北洋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毛主席义愤地写下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四言诗,与他后来在1925年写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句,在情感和气魄上反映了毛主席爱国之情和忧民之心,特别是对代表人民群众的一代爱国知识分子寄予厚望和期待的情怀。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又在湖南浏阳领导秋收起义,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讴歌了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1930年至1931年春,毛主席作词《菩萨蛮·黄鹤楼》《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都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为民情怀,展示共产党人带领和组织人民群众及工农子弟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生动场面。特别是1935年夏,毛主席在长征中登上昆仑支脉岷山,他坚信共产党人只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就一定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宏大壮阔、力透纸背的笔力,展现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人民改造世界、战天斗地及重新书写历史的革命气魄及源于人民群众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一往无前的斗争勇气。1937年他在《祭黄帝陵文》诗中写道:“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生动表现了共产党人为救国救民、收复河山,依靠和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毛主席诗词讴歌的共产党人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人民情怀

1929年秋毛主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诗句,栩栩如生地表现土地革命中根据地在红色政权领导下,人民群众参与分田分地运动的历史场面。1949年4月用诗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吟咏和赞美了南京回到人民手中,人民大众当家作主所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新中国诞生后,1954年夏毛主席在北戴河当年的“魏武挥鞭”处,已“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956年毛主席在武汉面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想象着“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壮观景象;1958年7月,他在《七律·送瘟神》中,歌颂六亿人民征服自然、战胜瘟神的欣欣向荣景象,展现其不畏艰难险阻垦荒治河“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历史画卷;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喜看稻菽千重浪”,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丰收在望的景象,感慨百姓幸福安宁的生活。1965年重上井冈山,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咏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的欣喜之情,感慨这是多么可喜的沧海桑田、人间正道。建设美好国家,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这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道。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

 

版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