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论长征精神的思想渊源

刘付春

论长征精神的思想渊源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教授  刘付春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意义十分重大。

一、长征精神充分嵌入了马列主义的科学元素

马列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列主义为全世界无产者实现自由、解放开辟了新路径,也给苦苦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人间正道。正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有了改变自己、国家与民族历史命运的信心、决心与毅力。一部中国共产党成长史、发展史、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而不断取得胜利的辉煌历史。然而,在中央苏区后期斗争中,由于博古、李德等机械式地照搬马列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惨遭失败,中央苏区全部丧失,党与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一败苏区,再败湘江,宣告博古、李德“左”倾教条主义的全面破产。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也进一步深刻认识到马列主义的科学正确。因而得出结论:面对特殊的国情,面对三座大山,面对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党与红军只有从实际出发,将马列主义运用于红军的战略战术;只有将马列主义进行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性的传承与培育,充分嵌入马列主义的科学元素,大胆注入脱胎换骨的鲜活因子,长征才能凤凰涅槃。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就是马列主义与红军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首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长征途中的党与红军正是借助马列主义这股东风,秉承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才得以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最后取得了胜利。长征这段辉煌历史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长征精神深深汲取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

延安时期,毛泽东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是刻苦耐劳的民族,也是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动员和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一面精神旗帜。中华民族精神集中展示在四个方面: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

长征精神同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是一脉相承的。长征就是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这座丰碑,铭刻着当年的革命者、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赓续着一种优良传统,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长征期间,党与红军既要同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道大川高山。一年之间,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六百多次生死较量,跨越近百条大江大河,攀越四十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长征斗争之残酷,生活之艰辛,环境之恶劣,绝无仅有。当年,为保存革命力量,数万红军将士倒在长征路上。他们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的真谛所在。总书记讲,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是中华儿女的优良特质。以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为极具代表性的灿烂的中华民族精神,滋养了英勇无比的红军将士,成为长征精神的原始基因。

三、长征精神全面展示了毛泽东的斗争精神

长征期间,无论斗争多么残酷、环境多么艰难,毛泽东都能保持乐观的革命情绪、旺盛的斗争意志、顽强的政治毅力,从容不迫地处理一切。不悲观不失望、不灰心不气馁,这就是毛泽东带领红军将士坚持斗争,渡过难关,走出“死亡陷阱”的精神力量。

多年的革命斗争实践,锻造了毛泽东钢铁般的意志。当年在苏区,针对来自党内的非难,甚至被免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委、红军总前委书记的情况下,毛泽东都能独立地支撑下来,相忍为党。长征期间,他始终对党的事业、对红军的前途命运充满着必胜的信念。毛泽东追求目标,可以说是坚定不移,不容改变,但在实现目标的方法上则是机动灵活的。为确保党与红军不被“左”倾错误彻底断送,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对王稼祥、张闻天及部分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说服大家,引导红军,这才出现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壮举。此外,毛泽东博大精深的斗争睿智,精通古今中外的斗争艺术,勇于开拓的斗争魄力,使他在任何危机面前都有奇想妙招。毛泽东的斗争睿智与斗争精神培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今天,无论我们从时间、空间来解读长征精神,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毛泽东。毛泽东的斗争实践和斗争精神已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斗争精神永远与长征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四、长征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的传承赓续

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到长征精神,始终贯穿着一根红线,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井冈山时期的生存环境非常艰苦。新中国成立后,主席在回忆当年井冈山的峥嵘岁月时,无不感慨万千地说:井冈山的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穿的是草鞋,有的同志甚至连草鞋都穿不上,就是打赤脚。在这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党与红军始终做到艰苦奋斗。井冈山时期、中央苏区时期,党与红军历练的艰苦奋斗作风在长征途中,得到很好的传承与赓续。总书记讲,长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过雪山草地,啃草根树皮,但是广大红军将士听党话,跟党走,艰苦奋斗。党与红军历练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曾被美国记者斯诺称之为“东方魔力”,并预言它必将成为“兴国之光”。

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灵魂,同时也是长征精神的灵魂。井冈山时期,面对红旗到底能够打得多久的疑问,面对敌人的二次“进剿”、三次“会剿”,井冈山上的同志们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者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中央苏区时期,面对敌人的五次“围剿”,苏区军民怀抱着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江善忠烈士写下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这无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长征精神的最大亮点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途中,红军在我们四川待的时间最长,艰苦奋战不亚于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艰辛的生活不亚于井冈山时期。红军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呢,我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最好的解释。总书记讲,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精髓。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理想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我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对长征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一脉相承与赓续发展的政治定论与学术总结。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