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聚焦“专精特新”

李毅中: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 构建融通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梯度培育,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专精特新是企业具有扎实基础能力的综合表现。据报道,我国已有4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小巨人”企业机制更灵活,创新能力更旺盛,全国已有4762家;单项冠军是指有一个或几个产品具有专项绝技,自主可控、世界领先,全国已有848个产品或企业获此殊荣;龙头企业在行业里代表了专业方向和发展潮流,起到了领军和主导作用,凭借其实力对产业链进行整合成为现在所说的“链主”。

对于稳链强链的龙头企业而言,其本身具有深厚产业背景,且倾向于在自身所涉产业链进行布局,更有能力识别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龙头企业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从资金到技术、订单等多维度的要素支持,利用产业协同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循环。

“十四五”期间,全国要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万个“小巨人”企业,其中一部分再进一步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预测合计可达2000家,涌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从而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和创新体系。

二是要把学习推广、培育壮大作为工作重心。

健全梯度培育体系。加快构建国家引导、地方组织、市场培育、龙头带动、资本助力的多元化发展培育体系,走出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国家已出台《“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一系列支持政策;工信部等11个部门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抓住创新、产业、供应、数据、资金、服务、人才等七个链;地方政府要将培育“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产业链龙头企业通盘考虑,与建立特色区域经济、城市群、开发区、自贸区相结合,协同共建创新平台。

构建优质企业培育梯队。领航企业培育工程是一个整体,建议各地从实际出发,抓紧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明显、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构建分层分类、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名单。还要支持有条件的“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发展成为产业链龙头企业。鼓励引导组建跨行业的产业配套联盟,强链补链扩链,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和供应链安全稳定。

优化融通发展环境。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围绕供应链整合、数字化转型等关键环节,推广资源开放、科技共创、运营协作等协同机制。发挥龙头企业“链主”的领军和生态整合作用。鼓励利用“5G+互联网”等手段搭建新型产业链创新生态。

催生中小企业活力。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生产、服务和协作能力,以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占据优势,引导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向专精特新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升产融对接水平。鼓励各类资本助推“专精特新”,建立覆盖优质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企业进入科创板、中小板上市融资创造条件。建议将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资质纳入金融机构征信系统,推动银行等机构开展“专精特新”专项融资服务。各级政府可在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中设立“专精特新”专项,带动社会资本,支持风险基金投入研发成果产业化。同时要防止资本野蛮扩张,防止发生打压扼杀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的行动,避免形成垄断。

(人民政协报 2022年6月1日)


韩 晶: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立足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持续聚焦“专精特新”、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政府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合力,夯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根基,增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新动能。

(人民论坛 2022年第7期)


董志勇 李成明:四措并举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一要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夯实创新发展制度保障。首先要树立创新生态观,转变持续至今的创新要素竞争思路,同时要转变管制型治理方式,以强化监管的治理方法替代过去管制型治理方式。其次要发挥好人才评价制度的指挥棒作用,加快推进科研机构创新体制改革,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体系,提高科技产出质量和效率。另外,各地区也应因地制宜推进专项服务,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典型模式。最后,构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的支持体系,激发地方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传统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二要注重基础投入,强化平台建设,形成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一方面,要注重原始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基础研究上的作用,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又要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形成有助于培育“无用”基础研究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良好的体制机制,而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则是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生命力的前提。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培育处于关键“生态位”的企业和组织,增强创新生态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搭建和完善,发挥其资源汇集能力,推动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

三要改善营商环境,强化产权保护,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在软性制度环境上,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畅通企业的维权渠道,同时加强反垄断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家的保护,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组织创新资源上的作用。在硬性基础环境上,关键在于提供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既要加强发展薄弱地区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平衡发展,又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才、数据、技术等各要素充分流动。

四要加速数字赋能,强化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企业提质增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关注增量培育,还要重视传统中小企业的升级改造,通过数字化技改和平台化服务赋能推动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助力传统中小企业提质增效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针对中小企业数字鸿沟,政府和行业组织应主动提供“外力”,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帮扶工作,推动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企业数据共享机制,培育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将业务向云端迁移,探索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中小企业也应着眼长期发展积极拥抱数字化,提高数字化转型“内力”,短期可以先借助云服务提高企业数字化管理能力,长期从数据价值入手对接数据服务商,通过数据赋能进行智能生产和科学决策,提高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财经界 2022年第9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