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思考
医疗卫生是关乎人民生命与健康的民生工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行业也是如此。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市镇资源多于农村资源、东中部地区资源多于西部地区资源、综合性医院资源多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等现象较为突出。如何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又能避免过度的、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医疗费用又该如何控制?医疗及其相关产业如何才能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探索与思考。
一、当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不均衡显著。新医改后,我国卫生资源总量逐年增长,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有了一定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不公平不均衡的情况。地区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东中部地区的卫生资源相对于地区面积过剩,西部地区卫生资源相对于地区面积不足,东中西部的卫生资源都相对人口不足。
二是城乡间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差距不断拉大。总体而言,城市医疗资源优于农村,且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差距越拉越大。从城市视角来看,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少数城市。一个城市的医疗卫生资源与该城市的行政等级呈正相关关系,即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医疗卫生资源也就越多。同时,部分都市圈内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存在显著差距。
三是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有阻碍。从医疗机构视角来看,我国分级诊疗体系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表现之一在于过多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大医院主要集中在城市,拥有最密集的专科医生、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最高端的仪器设备、最多的医疗床位和最大量的科研基金支持等资源。换言之,过多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会导致其普遍具有医疗服务要素规模优势以及高端医疗资源密集优势。目前,农村患者流向城镇就医、非中心城市患者流向中心城市就医、中西部地区患者流向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就医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四是医联体建设效果不足。医联体建设目前还处于基础阶段,效果不明显。在体制和隶属关系上,牵头部门不能直接和基层达成调配。在现行绩效激励方案等制度框架中,大医院医生前往基层坐诊的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另外,各家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差异导致信息传输效率较低。
五是医疗模式存在不合理。在医疗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多种原因催生了检查、用药、医疗不合理等情况。一方面,“小病大治”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患者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大病小治”则可能导致患者未享有应得的医疗服务。针对这些情况,行业主管部门和医保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整治工作,仍需长期坚持和不断探索。
二、对策思考
一是科学配置区域医疗资源,深化分级诊疗。落实政府在资源投入和分配中的责任和主体地位,在配置卫生资源时不仅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还要考虑各地区内部的差异,特别是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差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入手,为居民提供各种卫生资源,在确保甚至进一步提高资源人口配置公平性的前提下,提高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不断优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公平性,通过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促进资源流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等措施,有效提高卫生资源的地理配置公平性和人口配置公平性。
二是加强质控中心建设,以5G技术推进诊疗专科化、标准化。以“正确医疗”为理念,以推进区域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为契机,将高水平的专家共识形成专科化、标准化医疗服务模式,利用5G技术作为载体,向专科联盟成员医院进一步推广,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跨空间服务。
三是实施正确医疗,促进合理医疗。正确的医疗应是“权衡利弊、以患者为中心(包括考虑患者个人情况、价值观、愿望诉求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考虑性价比”的诊疗方式。既不能“过度使用医疗资源”,给患者身心和家庭带来过多负担,比如抗菌等药物滥用、影像学筛查过度、诊断性检查过度、手术治疗过度等;也不能“未充分使用医疗资源”,让患者承受本不该承受的痛苦与伤害,比如有效医疗供应不足、治疗标准未被完全遵守、患者依从性差等。医疗机构要不断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达成共识。
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低碳型医疗机构。公立医院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积极创建节约型医院,综合利用行政、绩效、技术等多种手段,从设施设备改造、节能新技术应用、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入手,开展节能管理工作,创建节约型医院。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7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现任四川省骨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