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市场乱象亟待整治
“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高考志愿填报,因平时缺乏志愿填报方面的知识储备,当高考成绩出炉后,很多家长只有将希望寄托于咨询服务商家,导致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市场异常火爆,也造成市场出现乱象丛生的苗头性风险。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组成专项课题组在6月16日-23日依托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资源,对今年子女高考的240名考生家长进行调研,并根据提供线索与网上“咨询”服务市场进行了摸底访谈,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市场乱象主要表现
一是市场规模庞大,呈现良莠不齐态势。作为特殊行业,咨询服务低端机构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能力等没有设定专门门槛,且行业也没有明确的准入标准,导致整个市场规模庞大,百度搜索“四川高考志愿咨询”反馈的结果数量多达240多万条。课题组与泸州市某“知名”志愿填报者进行了线下沟通,但该填报者表现出对高校情况知之甚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在招办有人,推荐信息绝对靠谱”,但课题组研究发现,其主要策略是“高分低报”。
二是收费很高增加家庭负担。中国企业数据网站显示,目前四川正规登记的“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只有27家,而实际从业的公司、平台或APP远超这个数字。因缺乏有效监管,行业乱象丛生,收费标准参差不齐。一家名为“高考志愿通”网站,专家一对一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费用高达36800元。新浪高考志愿通的7年经验专家马喆,高考志愿通官网显示其在四川地区咨询费达16800元。由于对志愿填报知识一知半解,加之信息不对称,担心孩子报不好,一些考生家长借钱、贷款也要获取所谓的“内幕消息”,这无形增加了考生的家庭负担。
三是不少低价咨询服务存在欺诈成分。商家所谓的免费指导,一般仅限于提供目标院校历年录取分数线、专业介绍等网上已有信息,若想得到更“精准的指导”,则需充值成为VIP,VIP的收费标准也会根据“指导专家”的级别发生相应变化。在绵阳调研时,课题组了解到,不少服务提供者为显示自身“诚信”,采用录取后再付60%尾款形式。但当地考生家长反映,不少咨询服务提供者主要走量,主要目的是40%的“预付款”,考上了就赚尾款,没考上也无所谓。
四是“大数据分析”背后缺乏技术含量。某注册地在成都的网上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应邀与考生家长线下见面,课题组成员陪同。“专家”称已掌握“内部填报数据库”,家长只需要交2万到3万元指导费用,就能够得到精准的指导。后来更宣称有“内部指标”,能操作“差6分上文科二本线,但能读省外二本”。在考生家长要求下,“专家”拿出了“内部数据库”证明,但实质上仅是各大高等院校历年录取分数线简单的趋势,志愿填报指导的专业性不强。根据课题组调研判断,目前市场上真正具有专业数据库的商家比例不超过3%,绝大多数都是披着“大数据分析”的外衣。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审查力度,提高准入门槛。全面摸清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企业情况,实行台账管理,动态监管企业经营情况,制定明确的惩戒措施,对证照不齐、乱收费的商家,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除采取关停处罚外,还应没收违规所得并罚款,提高其违法成本。对于虚构从业人员信息,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商家,依据情节轻重,追究商家刑事责任。同时,不断完善服务规范,设立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从业人员需通过合法资格技能考试后,才能持证上岗,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二是制定行业收费标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加大对提供咨询服务的正规学校、考试院、高校的宣传力度,引导考生、家长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志愿填报指导,引入多元化服务主体破除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行业的“垄断”,实现服务价格市场化、合理化。加强对咨询服务行业收费项目的成本审核,由省市场监督局牵头,按“合理合法、弥补成本、略有盈余”的原则,召开价格制定听证会,全方面多层次广角度听取各方意见,制定行业收费指导标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对在校学生、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考生科学择校。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生书本教育之外的兴趣培养和志愿填报教育,制定学生个人兴趣评定表,从小学开始按年填写,计入学生个人档案,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范围,作为考生高考择校的重要参考,提高考生独立搜集、分析数据,定制属于自己的高考志愿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前举办志愿填报相关的培训讲座,帮助家长储备志愿填报的知识,引导家长主动发掘学生兴趣点,在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做好长远的教育规划。
(课题组成员:袁威、贾舒、柯晓兰、邱伟国、徐林、关文晋、何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