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起点 把握新机遇 开创新局面——致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五周年
五年前的7月13日,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迈出了在全国省级党校系统成立“第五所马院”的步伐。五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省委党校马院,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作出过重要探索。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多个相关文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对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党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研究阐释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党校的主责主业。从党校的发展历程看,中央党校的前身是1933年3月13日创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字直接定为“马列学院”。无论从发展历史,还是从职能定位来看,党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马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立于1952年10月,前身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我校曾长期设置“马列主义研究所”,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加强干部党性教育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阵地作用和熔炉作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于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至今已积累了30多年丰富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经验,目前拥有五个“科学学位”一级学科专业和两个“专业学位”学科专业。其中,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等专业,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占比已经达到在校硕士生总数60%以上。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不仅是形势任务的需要,也是党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现在,世界范围话语权上“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的话语体系声音偏小偏弱,不少方面处于“失语”或“无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失语就要挨骂,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要求党校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坚持党校姓“党”姓“马”姓“共”的固本之策、创新之举,更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及时发出中国声音、鲜明展现中国思想、响亮提出中国主张的重要举措。
我们非常重视党校的主责主业。回首省委党校马院成立之初,校(院)委会就明确提出“专家同行认可、名师高徒荟萃、特色优势鲜明”的建设目标,确立“科研导向、教学支撑、注重特色、内涵发展”的基本思路,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特区”重点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招牌”重点打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人才作为“宝贝”重点培养,努力为建设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院)委坚强领导和关心下,在众多兄弟院校的支持下,围绕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大马院”整体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党校特色的“小马院”建设路径,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国家标准,严格按照《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办法》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快速发展。我们同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样,均秉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政治导向,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中心工作。
五年来,我们充分突出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突出“用学术讲政治”的教研咨互动新理念。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基础,以“项目培育、论文孵化、著作出版”为着力点,优化整合了校(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相关专业的研究力量,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与评估中心组建专职学科团队46人,其中教授18人,拥有博士学位的超过80%,拥有全国“万人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专家头衔6人次。马研创评中心以二级学科研究小组为单位,制定二级学科科研规划,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联合课题攻关,开展学术研讨、理论宣讲,形成团队研究优势,孵化成果累计多达100余项次,为我校在2019年获批四川省博士学位点立项建设单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学校唯一的重点建设学科。
当然,作为一个刚满五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不断努力,更渴望得到大家的传经送宝和帮助支持。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马克思曾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因此,我们要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努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一个在全国党校系统领先并在全国同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共同奋斗!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