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发展先进制造业 打造制造强省的动力源 ——成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初探

许 彦

未来五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的关键时期,是四川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重要时期。推动成都制造业整体升级,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四川省、成都市分别发布了“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对先进制造业未来发展已进行了全面系统谋划,本文仅就成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路径进行研讨。

发展先进制造业需有新认识

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中,将先进制造业分为14大类。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讲,先进制造业集中体现了高新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应用,通过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满足消费规模和结构的不断拓展和升级,是具有良好经济收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发展先进制造业要认识三个关键点:一是先进制造业定位于制造业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且价值实现依赖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对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有较高要求。二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依托于消费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需要强大的产业组织系统和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支撑其从“制造”发展转向“创造”发展。三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重塑了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是全球产业竞争和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这也使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强市实现城市能级提升、推动区域制造业主动转型升级的首选产业,先进制造业的竞争与合作已演变为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发展先进制造业,开拓四川制造新路径

制造业是四川经济命脉、是强省之基。近年来,四川制造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但相对于发达省份仍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到2020年间,广东、江苏、山东等地的工业增加值一直居于我国各省前列。在全国经济大省中,2015年湖北、福建的工业增加值超过了四川并持续保持领先,2020年四川工业增加值仅排名全国第8,低于GDP总量排名两个位次。寻找差距缘由,可以发现四川制造业中传统低价值产业比重过大,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市场竞争力不够、发展不充分,产业链供应链中关键技术、零部件、软件、基础服务能力不足等是其主要问题。

“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四川制造业整体攀升,必须构建强劲的先进制造业新引擎,推动四川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优势有效转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势,这正是成都制造业发展的责任,也是使命。当前,成都已率先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生产基地和飞机研制基地;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成都独占三席;全国21家世界灯塔工厂,成都揽收2家;全球一半的IPAD和笔记本电脑CPU“成都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疗、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五大先进制造业已体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工信部直属的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榜单中,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武汉、成都8个城市进入榜单前十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在四川“5+1”工业体系中,充分发挥成都的产业体系、消费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环境及开放能力的竞争优势,打造新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着力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和全球先进制造业战略基地,这是成都城市能级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四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做强做优做大新集群,打造竞争新优势

产业集群能够加快专业化分工、价值链重塑和创新资源汇集,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路径。2021年工信部对全国遴选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进行了公示,成都表现突出,其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进入了国家队序列。但对标深圳、上海、广州、苏州等先进制造业强市来讲,产业集群发展尚有较大空间。一是创新优势不明显,人才要素支撑弱。2020年11月,成都市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前10位的企业共计拥有国内授权专利4343件,仅相当于华为的1/20左右,国际授权专利数量相当于华为的1/40左右。二是链主企业少、市场规模小。2020年,成都高技术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40亿元,仅相当于苏州、深圳的29.5%、18.8%;成都医药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仅相当于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期营业收入的1/7。三是行业差异大、不均衡现象突出。成都电子及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一业独大”特征明显。20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企业收入分别是医药行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5.5倍、34.7倍。

为此,可瞄准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两大方向,搭好创新平台,进一步强链补链、补齐要素短板,加快高效整合,做强做优做大先进制造业新集群。在搭好创新平台方面,充分发挥成都及双城经济圈的创新优势,依托高能级研究中心,如四川省先进极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等,促进高端制造能力的拓展,带动科技人才、技术成果、创业资本等优质要素集聚,推动“制造+研发”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在强链补链方面,加大对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的产业链整合,协调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协同配套,畅通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培育了一批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联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起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在补齐要素短板方面,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从企业招引、项目培育、空间落地、人才支撑等全方位给予政策支持。

构建新机制,形成分工协作、激励有效的新格局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考验着区域吸引要素、汇聚要素、使用要素的能力与水平,特别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关键要素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程度。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供给与需求的深度对接,构建分工协作、激励有效的新机制,才能形成系统集成发展新格局,才能让成都先进制造业始终挺立潮头,持续健康发展。

要形成分工协同的经济空间新布局。要在推进成都都市圈、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中,着力拆除要素和资源自由流动的壁垒,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土政策,统一成都都市圈与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国家优惠政策(如自贸区政策),实现省级经济中心之间的协调、协作和协同,再进一步协同其他区域中心和重点节点城市。要以优化区域价值链为目标,立足于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资源定位,引导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在成渝地区合理布局;以区域合作平台为载体,推动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在“一轴两翼三带”中形成新的分工协作体系。

要形成市场有效激励的新体制。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尽快打破区域市场分割和非一体化市场运行,推动成渝地区市场一体化建设,探索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的新路径,优化内生增长环境,打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持久战”。通过政府公司化集中资源打一场“突击战”。“攻坚战”已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要转向培育市场动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增强市场激励的有效性,解决关键堵点。要以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来纠正“竞争失灵”,全面提升产业治理能力,形成引导、规范、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形成有序竞争;要以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将要素优化配置的权利更多的让渡给市场,发现和培育更多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