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服务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服务,提升底层民众、困境人群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正是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的最好诠释,是对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这些要求的展开和实现的一个有效路径。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正处于提质增效、换档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救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领域,但近年来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并不理想,还存在较多突出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素质不齐、专业能力不强
目前在社会救助服务中机构专职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比较欠缺。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从学历层面看,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占比很少,有近一半社工属于跨专业就业。另一方面,从事社会救助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不强。机构内社工专业科班出身的很少,有的地方机构内的专职社工大多来自于民政系统举办的两三个月的速成班,他们普很难迅速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践行到具体服务中去。一些机构为了完成项目任务,招聘门槛很低,对应聘者的专业能力考核不严,存在为了凑人数而招聘的现象。这些因素致使工作人员在救助服务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救助效果。
从精神层面介入社会救助较少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从物质层面着眼的多,从精神层面介入社会救助的较少。许多社工救助项目忽略了对象的心理需求。救助对象特别是困境家庭成员对心理疏导的需求量是很庞大的。在社会救助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救助群体大都不仅存在经济方面的困难,还存在着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的问题,如贫困依赖思想,一些救助对象对救助金产生了依赖心理,他们担心社工的一些活动会让他们失去救助对象的资格,不能继续领取救助金。解决经济层面的困难容易,解决精神心理层面的问题困难。这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社会救助服务资源链接困难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服务,从广义上来说应全方位多角度覆盖服务对象的所有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社会工作者在面对一些服务对象问题时,并不能完全帮助服务对象找出解决办法,有效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例如在资源供给缺乏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介入主要是以关怀慰问的形式,但这些并不足以改变困难家庭贫困的状态。社会工作者还要直面服务对象的需求,包括他们在生活、就学、就业、医疗等方面遭遇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是需要资源的,而这些资源社工机构无法提供,政府也难以全面覆盖,因此社工介入社会救助服务中的资源链接显得非常重要。
社会救助服务缺乏连续性
目前国家鼓励政府购买社工机构的服务,政府购买社工机构的服务意愿也是越来越高。政府购买的方式是政府公开招标社会救助项目。因此社工机构往往是通过中标的方式来获取服务资格,而且项目的开展大多还是以项目制为主,一般项目的周期为一年时间。如果项目社工在一年内没有把所有帮扶工作都做到位,就面临下一轮的招投标,机构很有可能就此退出本轮的服务,那么工作的连续性将无法保持。同时这种情况也容易滋生部分社工消极应付救助服务工作,他们认为,自己只需要把这一年的工作负责好就行了,时间一到,应付完评估后,和社工本人就没什么关系了。实际上这种服务过程的中断,既造成了救助资源的浪费,也难以给服务对象家庭做出应有的成效。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加强服务技能训练,提升社工专业能力
社会救助领域的工作非常复杂,这意味着社会救助对象多元、救助任务繁重而艰巨。同时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政策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背景,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多领域服务知识。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社会救助过程遇到的很大一部分问题正是由于自身能力欠缺造成。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必须过硬。因此,加强服务技能训练,提升社工专业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社工人员要主动自觉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包括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理论,政府制定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及其具体操作流程等。其次,社工机构要加强对社工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为其提供各种丰富的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社工的专业能力。如对社工机构人员开展全国社工职业水平考试和社会工作学历学位教育培训,还可以邀请一些行家里手针对救助领域示范性的经验做法或创新模式进行培训。最后,社工机构对招聘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要严格把关,严格员工准入制度,优化机构的福利待遇,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社工人才前来工作。
多方链接服务资源
社会救助服务的重点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资源的链接,社会工作者通过协调社会资源,包括政府资源或社会资源,帮助困难家庭在生活、学习、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供需对接,可以有效缓解困难家庭自身资源不足的困境。在链接服务资源时,要对服务对象多方面的资源需求列出详细的资源清单,分析服务资源所处环境,了解服务资源所属领域,用情感与资源方建立联系。对于缺乏生活物资的困难家庭,可以与慈善公益机构联合举办宣传活动,争取社会人士对困难家庭社会救助服务活动的募捐。服务资源有三种链接方式。第一,引入式链接。在对受困人群开展社会救助时,社会工作者要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对因病、因残等原因产生的经济困难进行救助,引导他们申请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等。第二,牵线式链接。对没有得到政策覆盖的部分受困人群,社会工作者需要以牵线搭桥的形式为求助者、受困者寻求多方面的“支援”。比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帮助求助者进行募捐,或者协助受困者申请慈善救助。第三,引导式链接。利用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提供多种公益项目类型供捐赠者选择,提升社会对受困人群的关注度,达到广纳社会资源、救济一方水火的目的。
优化设计,延长项目服务周期
针对社工介入救助项目服务缺乏连续性的问题,首先,在项目设计上,从一开始就应充分考虑到层次性、递进性的特点,比如第一阶段进行家计调查,第二阶段进行普遍的一般性服务,第三阶段进行专业性服务,每一阶段所耗费的时长都要充分计算在内,给社会工作者留下思考和操作的空间。在项目周期结束时,政府可以额外购买半个月或一个月的项目对接服务,便于下一家社工机构在接下来的跟进服务中可以根据前期的工作进度做好跟进衔接,避免后续服务中人力、物资和时间的空耗。其次,政府购买服务时可以适当延长购买项目的服务周期,如将服务周期从一年调整为两年或三年,保证项目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完成,对巩固服务效果、提升服务质量方面都将大有裨益。
加强心理疏导,化解心理危机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会救助工作时,对困境家庭的心理需求要高度重视。不但要评估救助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还要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辅导。首先,社工在社会救助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利用专业的知识,及时恰当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社工需要与服务对象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服务对象的实时情况,及时疏导家庭成员的不良情绪。其次,针对救助家庭的不同情况,情绪疏导要有针对性。如当面对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时,社工可以侧重于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在疾病和花销两个方面对贫困家庭进行心理压力上的疏解。当面对突发事件致贫的困难家庭时,社工可以侧重于排解成员的心理创伤,增强其面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最后,在必要时可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借助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帮服务对象理清家庭过去的问题,正确对待现在已经有所缓解的困境,展望将来会脱离困境的生活,让困境家庭成员心理上得到慰藉,使困境家庭从阴霾中走出来,克服焦虑心理,缓解悲观情绪,重新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