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大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具有深刻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回答了在什么阶段、为了谁、走怎样的乡村振兴道路选择。
一、深学细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意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举措,具有鲜明的国情特质,回答了是哪个国家的乡村振兴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就是旗帜鲜明地表达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选择、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方略。这体现了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谋振兴”的科学性,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与质量。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顺应亿万人民群众期盼的为民举措,具有鲜明的人民特质,回答了乡村振兴是为了谁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道路,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互促的道路,具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的人民性,反映了发展的必然和人民的期盼,关系到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入践行。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回答了是什么阶段的现代化问题。我国1954年就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考量。立足新阶段新征程,党中央作出“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科学判断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为关键,谋求系统解决长期以来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农业农村发展滞后问题。这彰显了我们党决策的时代性,关系到我们能否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
二、切实把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内涵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因人口、资源、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的乡村振兴道路一定具有中国特色。
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为乡村产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环境宜居化、服务均等化、生活富裕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短板。
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总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优先任务,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把稳粮增产作为头等大事,走质量兴农之路;把做强乡村产业作为关键核心,走绿色发展之路;把培育职业农民作为基础工程,走乡村善治之路;把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把文明乡风作为灵魂内核,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把农民生活富裕作为根本目标,走共同富裕之路。
三、坚定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践路径
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路径。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愿意干。守好耕地红线,开展田型调整、地力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以工业化思维建设农业工厂、发展垂直农业,强种业、增粮油、优蔬菜,助力打造高水平“天府粮仓”。
二是加快培育乡村富民产业,让农村有希望、人才愿意来。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共育平台,把适农产业导入乡村,推动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发展科创科普、田园总部、乡村工坊等多元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三是加快推进乡村人才体系建设,让“三农”人才受尊重、有地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要重点培育乡村振兴五类人才,探索完善乡村人才认定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培养体系,配套制定礼遇“三农”人才政策,营造尊农重农爱农氛围,激发乡村引人聚才活力。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引导建设“无差别”城乡,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市民更向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探索综合建立乡村土地分级分类利用标准,因地因势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功能合理布局、资源精准配置,建强中心镇、中心村,完善乡村道路、5G、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的良性态势。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7期中青班学员,现任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