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用好“红色非遗”资源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

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创新工程。2021年以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的江西、湖南、重庆等省(市),以文化和旅游部主导的“非遗中的红色资源寻访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进“红色非遗”资源挖掘与利用等工作,发现了一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红色非遗”资源,为当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新的资源支撑。四川虽然是红色资源大省、非遗大省,拥有丰富的“红色非遗”资源,但相比较而言,四川“红色非遗”资源挖掘与利用工作相对滞后。如何用好“红色非遗”资源,对于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红色非遗”是支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目前,“红色非遗”尚无统一规范的界定和筛选标准,其概念最早见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2021年倡议开展的“非遗中的红色资源寻访活动”,指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红色文化相关的项目和包含红色基因的项目,如红色故事、革命歌曲、红色剧目,以及大量红色主题非遗作品等。从各地先期探索来看,“红色非遗”作为红色基因、红色元素与非遗项目的有机融合和创新应用,对于进一步丰富红色资源内涵和类型、拓宽红色资源的应用场景和转化渠道、提升红色资源综合价值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新的资源支撑。

(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红色非遗”资源利用现状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的江西、湖南、重庆等地,结合实际,不断加大“红色非遗”资源挖掘、整理和利用工作力度,加快推进“红色非遗”在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西省于2021年开展“红色非遗”专项调查工作,共梳理出红军标语、苏区歌谣、红色家书、苏区音乐、苏区舞蹈、苏区戏剧、红军医药等“红色非遗”115项,进一步拓展了红色资源范围和内涵,为当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赣州市依托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出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盘山魂》、兴国山歌剧《苏区干部好作风》、宁都采茶戏《宁都起义》等一大批“红色非遗”曲艺作品,并作为当地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受到游客、学员的广泛好评。2021年,赣州市共接待红色旅游6348.7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总收入613.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6.4%、70.4%,有力助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庆市通过开展“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活动示范宣讲,大力推进红色故事、革命故事等“红色非遗”不断走进全市各地社区基层、农村院坝、机关企业和校园,进一步延伸了红色资源的应用场景和范围,有效凝聚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责任感。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是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该县积极推进“非遗+红色文化”建设,在沙洲红色旅游景区依托工农红军总后勤部旧址成立非遗传承基地“红星筑梦营”,根据“半条被子”等故事开发12款红色非遗产品,还原《我的父亲教红军打草鞋》红色故事场景,增设打草鞋技艺体验,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体验的同时,向附近村民提供免费技艺培训,为当地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在家门口就业机会。

(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红色非遗”资源优势与特点

四川是红色资源大省,也是“非遗”大省。据统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主体建设范围涵盖的10个市(州)72个县,共有各级各类非遗项目259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56项,省级非遗项目320项,市级和县级非遗项目2219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非遗”资源。

总体上看,四川“红色非遗”资源具有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群众基础好、应用前景广、创新潜力大等特点,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与红色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主要包括红色故事、革命歌曲、红色剧目等,如民间文学类《徐向前在崇化》《旺苍红军歌谣》《红军树的来历》、传统音乐类《格勒得沙革命军练兵歌》《红军来到了四川省》、曲艺类四川清音《江姐上华蓥》、四川竹琴《黄继光》等。二是包含红色基因的非遗项目,如红军长征在阿坝期间,在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援下,产生并保留了一批与长征相关的非遗,如为红军将士治病疗伤的传统藏医藏药、羌医羌药,与红军共同欢庆所举办的锅庄等。又如红军长征在泸州期间,泸州分水油纸伞(其制作工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曾给红军充当过雨具,古蔺当地群众曾用郎酒(其酿制技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给红军伤员清洗伤口。三是非遗传承人以红色元素创作的非遗作品,这是“红色非遗”的主要类型。如唐卡绘画《红船精神》、蜀绣建党百年来30个历史性事件作品等。特别是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四川非遗传承人创作了大量反映党的光辉历史、英雄形象、革命故事等红色主题绘画、石雕、木刻、剪纸等非遗作品。

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红色非遗”资源挖掘与利用存在的不足

目前,省内各地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时,已经注意到红色故事、红色剧目、红色非遗作品等“红色非遗”是重要的资源,但是由于“红色非遗”尚无统一界定和筛选标准,导致的认识不足、底数不清和统筹协同不够等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部分整理,缺乏系统推进。目前,正式纳入各级非遗项目的“红色非遗”屈指可数,且集中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等个别非遗门类。大量具有红色基因的非遗项目,有待进一步梳理其传承历史以及传承人相关背景。数量最多的红色主题非遗作品,涉及门类多、数量大、创新性强,但尚未纳入相关统计范围,不能准确掌握其存续情况、创作情况以及展示和销售情况,不利于“红色非遗”的科学系统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有基层探索,缺乏顶层统筹。目前,四川省级层面尚未开展“红色非遗”相关工作,但是省内部分地区,特别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沿线地区已经有不少实践探索,如泸州市将古蔺县四渡赤水红军故事等“红色非遗”积极融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教学、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讲解之中,并引导和支持非遗传承人紧扣“红色”主题,创作红色故事版船工号子、苗族蜡染《太平渡》、石雕《革命烈士曾润百》《石顶烽火》等红色非遗作品。巴中市将“红色非遗”与研学旅游相结合,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开展“我为红军打草鞋”“我为红军纺线织布”等传统技艺体验活动,在平昌县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推出书写红军标语特色活动。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各地自发的点状实践探索存在较为明显的随意性与短期性,不利于“红色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有特色产品,缺乏品牌引领。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其他省(区、市)相比,四川“红色非遗”的知名度、影响力还有提升空间,缺乏如“南湖红船”“湘赣红”“民族圣地,红色延安”等知名品牌引领。非遗传承人创作的“红色非遗”作品,大多依靠传统展示和销售方式,应用范围与深度也存在不足,与数字化结合度不高,对电商平台的利用程度不深,尚未形成能在淘宝天猫年成交额过亿元的非遗产业品牌,明显制约了“红色非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效发挥。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红色非遗”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工作机制

建议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将“红色非遗”挖掘、整理、保护与利用,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相关规划和工作部署,特别是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项目,让“红色非遗”更好融入和服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宣传、发改、文化旅游、文物、教育、党校(行政学院)、党史研究等部门协作力度,引导和支持“红色非遗”有机融入文化建设、教育培训、旅游研学、乡村振兴等工作之中,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利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机制,加强四川和重庆“红色非遗”资源挖掘与利用合作,联合挖掘川渝“红色非遗”资源的突出价值和丰富内涵,合作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等建设,形成集群效应和联动效应。

(二)全面启动“红色非遗”普查工作

建议启动全省“红色非遗”普查工作,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沿线地区为资源普查重点区域。建立以党史、军史、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等方面专家、非遗传承人等为主体的专家组,研究制定“红色非遗”普查标准体系、工作规程、技术规范、成果要求等。依托普查成果,形成《四川省“红色非遗”资源目录》,建立“红色非遗”专题数据库。进一步整理研究“红色非遗”价值,积极甄选推荐符合条件的“红色非遗”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三)鼓励“红色非遗”主题创作

建议借鉴非遗生产性保护机制和经验,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文创机构和个人等,创作主题鲜明、贴近生活的“红色非遗”作品。利用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平台,举办“红色非遗”作品展示与创作大赛。继续加大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等对“红色非遗”剧目、作品的支持力度。利用“非遗+电商”模式,扩大销售范围和消费群体。注重“红色非遗”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障非遗传承人相关权益。支持和帮助“红色非遗”与干部教育、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相结合,将“红色非遗”资源融入省内“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非遗之旅”线路,扩大“红色非遗”应用场景和范围,充分发挥“红色非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打造四川“红色非遗”地域品牌

建议深入挖掘和利用四川长征文化资源和非遗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四川“红色非遗”区域公共品牌。支持“红色非遗”主题微电影、短视频创作和展播,借助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平台,举办“红色非遗”主题研讨、论坛,加大四川“红色非遗”研究力度、阐释力度和宣传力度。加强与江西、湖南、重庆、贵州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地区的区域合作,统筹推进省内各地“红色非遗”资源挖掘与利用工作,实现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市场相通、活动联办,共同扩大长征“红色非遗”品牌影响力。

 

(课题组成员:罗眉、银元、何成军、陈宇、王东)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