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之困境与突破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不仅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提高了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亟待破解。
生源多样性引起专业基础不牢的“知识困境”及其破解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开招院校和招生人数陆续增多,然而,教育部批准的首批8所高校,从2018年开始才正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意味着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博生源多来自其他专业,这种研究生培养规模与本科生生源“倒挂”的现象,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造成一定影响。相当一部分跨考学生,由于本硕博教育衔接存在问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在短时间内无法熟练掌握内容丰富、体系庞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容,从而陷入专业基础不牢的“知识困境”。
由于生源多样性而引起的“知识困境”,显然是当前培养“四真”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前提性障碍。切实克服生源及其后续教育困境,一是要优化生源选拔机制。严控招生入口,重视对跨考学生真实志趣、教育背景和发展潜质等方面的综合考核,确保生源质量。同时,吸纳优质生源,鼓励推荐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继续攻读硕、博学位,优化生源结构。二是要促进本硕博贯通培养。通过完善本科教育培养体系,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有序衔接、同步发展,加快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接续性问题。三是要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针对跨考学生,重点在于弥合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脱节,需要确保其在高质量完成基本学业和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插班补学、名师导学、学生自学、朋辈互学”等方式,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系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储备广度和深度的有机统一。
书斋式培养导致运用能力不强的“能力困境”及其破解
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书斋式培养方式,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制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其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将习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应有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传统书斋式培养引起的“能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四真”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效果。改变当前人才培养困境,需要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突出实践特性和职业导向、课程体系与实践技能发展相适应、教学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考核评价遵循多元化考评原则等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实现从培养目的、培养过程到培养评价全过程的科学变革。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制定实践教学指南、建设实践基地、融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应用场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在理论讲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充分融合中提升他们的理论运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满足其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需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功利性学习引起思想境界不高的“价值困境”及其破解
受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博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当成谋求利益的工具,出现学习目的功利化的现象,进而引发思想境界不高的“价值困境”。
功利性学习引起的“价值困境”,制约了“四真”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为摆脱此困境,一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帮助学生找准自我定位,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关联,改变极端个人主义等功利思想,规避功利化学习带来的不良影响。二是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认同。通过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及其理论的认知,感受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巨大作用和科学价值。通过引导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认知,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道德行为。三是要加强科学价值观培育。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博生等重点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武装,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涵养精神境界,帮助他们抵御功利化价值取向。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结,在为社会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10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