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遏制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拉大的政策建议

耿瑞霞 胡鞍钢 周绍杰

第一,“十四五”时期,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当把遏制南北差距拉大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西部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被提出。在经历了近十年的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之后,党中央果断把缩小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列为国家战略。2008年至今,南北差距扩大已经持续十多年,且北方部分区域特别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严重落后于南方地区,差距较之东西差距还要严重。因此是时候在区域发展政策方面重视南北差距了,以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南北协调发展战略,抑制南北发展差距持续拉大,把南北差距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才能实现真正的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制定南北协调发展战略要有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思维要立足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问题,推进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根本转变。推进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要立足于国家发展的大格局,立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双碳”目标要求,以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高端为抓手,提升北方地区内部以及与南方地区的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增强北方地区在营商环境、金融市场发育、创新链链接和延伸、对其他区域和世界开放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增强北方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转变北方地区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三,制定南北协调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北方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要“分区施策”,与国家整体区域发展布局相融合。北方地区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四大地区,即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晋冀鲁豫地区、西北地区。在政策上增强各地区间、地区内部的产业和省间经贸合作层次,夯实“内循环”基础。其中,重点是制订和公布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以及相关的10年规划。其中,我国2016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0年左右,“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提升“东北振兴战略”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把东北振兴作为缩小南北差距的关键;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层次和深度,加强人口管理、产业布局、生态治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领域协同发展,并且使得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积极辐射到东北地区和晋冀鲁豫地区;积极推动晋冀鲁豫地区和西北地区产业升级和资源利用水平,积极推动这些地区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第四,大力提升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大力支持北方地区的创新体制机制,使得北方地区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资本市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北方地区的区域性核心城市要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五,大力挖掘北方地区的创新资源,把创新资源转化为北方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动力。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北方地区企业与高校科研资源对接,对双方合作产生的高价值专利进行奖励,促进北方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为北方地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创新支持。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22年第5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