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队伍建设赋能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大背景之下,多元主体的协同协作成为必然和必须。在社会协同的公共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社会工作,因此成为“多元主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不过,由于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化起步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这不仅影响了社会工作从业者的数量、质量和职业精神,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职业吸引力。
一、以岗位开发拓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发展空间
立足城乡社会发展治理的实践需求拓展社会工作的岗位发展空间,既可满足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需求,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就业渠道、职业保障。如在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中,开发一批社会工作岗位,加大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对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力度。近年来,各地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以四川为例,2022年在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项目下,设立6500个疫情社区排查防控社工岗,招募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均设置有岗位。招募人员服务期间待遇水平,大多参照“三支一扶”人员待遇水平确定,并按其到招募单位报到之日起计算工龄,到基层单位的计入基层服务年限。
从队伍建设的角度看,这些举措既是因需而设,符合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基层治理需求;同时,岗位在突出社会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将其设在城乡社区,给予招募对象可估算的待遇,也提供给各地方政府推进工作的依凭;配套激励措施,为招募人员提供晋升通道和希望。不过,对社会工作所需要的高质量发展来说,开发岗位招募人员还只是开始,如何管理和有效使用,如何留住人才稳定队伍,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更大的问题。抬高天花板、提供晋升通道和希望,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抓手。
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开创性地进行探索,针对社会工作人才,打通无编制到有编制的通道,打通事业编、参公编和公务员编制的通道,让优秀人才有更好发展空间,以此激励更多人才加入社工队伍,并给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空间和希望。推行类似激励措施应当紧紧围绕有利于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这一目的,措施适度且周全,如要求具备享受优惠条件资格,必须在社会工作岗位服务满一定年限;通道通向的新单位和岗位应当跟社会工作紧密相关。
二、以实现职业薪酬为抓手构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
制度性地全面改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可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治本之举。只有全面提升其基于社会地位的职业荣誉感,才能让优秀人才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也能获得较高收入和成就感。近年来,各地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索建立完善与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相当的职级薪酬体系和薪酬指导标准,为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撑。
在政策层面、制度层面,确立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技术人员地位而非替代性强的普通从业者,匹配与其专业性相当的薪酬标准和社会保障。如参考当地社会职工的平均工资,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不低于当地同等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平均薪酬水平;对持证并从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给予更高的薪酬标准;对专业要求和职业风险高的禁毒戒毒、社区矫正、社会救助、精神卫生、残障康复、应急处置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定更高的薪酬标准。对艰苦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人才给予相应补贴。各地根据城乡基层社会发展治理的阶段性需要,将某些领域急需紧缺的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人才招引范畴,尤其是高级社会工作师和领军人才,给予特殊的招引政策。
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全局来看,以政策方式实现职业薪酬体系的构建,完全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来推动,以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职业性地位,确立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人员身份,更能使社会工作人才薪酬、福利等获得法律保障。这其实意味着,建立符合社会工作要求、有助于激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奖励机制,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构成。只有通过强化荣誉激励,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才能更全面地促进社会力量和用人单位对社会工作人才进行从精神到物质的全面激励,并通过选拔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打造优秀项目、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成果转化等方式,全面提升社会工作及社工人才的技术含量、专业水平,推动其在社会上实现价值的更大转化。
三、以更高质量的服务机制助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内涵式发展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城乡基层社会发展治理的现实需求不匹配,这是全国整体上的一个基本现状——持证的社会工作人才占比普遍不高,持证人才中绝大多数是初级的助理社会工作师,处于中级的社会工作师占少部分,高级社会工作师更是凤毛麟角。基于这样的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培训力度、促进职业流动都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方面,通过持续培训实现整体性能力提升。对社会工作人才提供长期的、制度化的理论和实践培训,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培训工作,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对符合报考条件的从业者提供考前培训服务和报考经费支持,鼓励未持证社会工作从业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试,考取职业水平证书,支持符合条件的助理社会工作师考取社会工作师。不可否认,加强高级社会工作师和领军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在社会工作一线提供服务的,往往是更大数量的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因此,提升这个群体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是现阶段社会工作的重点。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在扶持少数尖端人才和培养广大的一线工作者之间,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主体在分配资源时应当考虑合理、公平、符合实际需求等因素,并将指导、培养和带动一线工作者作为对高级社会工作师和领军人才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通过平台搭建促进人才良性流动。政府帮助或推动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等主体搭建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工作人才供需信息,促进社会工作者良性、有序流动,帮助社会工作者提升能力、更充分地实现其价值。建立专业性强、一站式服务的社会工作综合门户网站,提供人才发展政策和项目信息咨询等服务。建设社会工作人才信息库,对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做好登记管理,加强对社会工作者服务履历、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和服务能力情况的动态梳理。推动各领域社会工作人才开展交流、跨界合作。推动社会工作优秀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工作研究人才交流合作,以理论促进实践,以实践升级理论。同时,强化政策执行,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事业载体和舞台,促进人才良性、有序流动。只有让当地的人才走得出去,外地的人才走得进来,才能以开放的姿态促进交流、学习,进而提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服务能力。
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路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建强人才队伍、做优人才“引育留用”,是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岗位开发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厚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健康成长的社会土壤,以实现职业薪酬为抓手构建激励机制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以更高质量服务机制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内涵式发展,多措并举、多维共进才能实现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