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融媒体优势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
红色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永久的岁月印痕,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创造崭新世界积淀下的丰富而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点的精神品格,是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蕴含巨大的开发潜力。在当今传播媒体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融媒体传播技术,加强红色文化传播,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不仅能大力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能级,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契机,更有利于推动多产业融合创新,孕育新的文化业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创新传播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任何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产生行为上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中都充斥着海量信息,受众有追求崇高的心理需求,但以往单一灌输式宣传已不能满足受众需求,加之受众对求知探索的心理需求,对学究式的理论阐释和呆板的资料堆砌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感。因此,融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应转变传播思维和传播理念,抛弃刻板教条的宣传,追求沁人心脾的传播至关重要。主流媒体有着强大可靠的原创信息源,具备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依托互联网优势,以“互联网+党史”为平台,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展现红色文化资源,进而推进红色文化和谱系精神的大众传播。
二要创新传播内容。红色文化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不会因为历史变迁而褪色消弭。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经济性、消费性,更在于其先进性、激励性和导向性。融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互联网科技”的方式改变了播发为主的传统单向过程,打造了更具有吸引力的跨媒体平台内容产品。因此,要想使红色文化焕发生机,必须进行内容创新,打造“王牌”内容。通过集约化生产,实现内容增值,在内容的特色化与多媒体展示上不断做出新探索。要突出价值引领,追求专业权威的品质,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史实资源,发挥传统媒体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的优势,打造内容鲜活、有较高传播价值的融媒产品,扩大传播影响力。要关注融媒体时代用户深度需求,注重不同受众分众化需求,强化传统主流媒体的互联网思维,精准制作针对不同用户的内容产品,实现快捷、精简、精准的内容传播。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找准红色文化与大众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将宣传话语变革为传播话语,拉近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对话、互动和共享,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感染大众,创新出科技与艺术的审美张力,创造价值、传播价值与消费价值,成就一种新的文化业态和生活方式。此外,还应该意识到,红色文化从根源上说来自于群众,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作主体,而不仅仅是宣传教育的对象,因此,在当下同样要相信群众的智慧,尊重民间的群众创作。群众创作来自大众,最贴近大众,最能体现大众的喜怒哀乐,因而也最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从而得到广泛普及。
三要创新技术手段。融媒体多元多样的自媒体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的单向传播路径,成为一个由网络上的任何个体来提供信息生产、传递、共享、反馈的多维交互立体传播模式。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必须立足于更强有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一方面,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资源,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红色故事或已经损坏或消失的红色旧址、红色文献、红色人物等进行复原,通过虚拟世界再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对现有红色资源制作短视频、H5、动画等各种新形式新应用,从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环境,大大拓展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范围和途径,进而实现传播主流声音、推广红色文化。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地方网络搜索功能和超链接功能,使红色文化信息在二次传播、多次传播过程中能够被更快捷地检索、浏览和使用,及时更新、推送红色文化热点新闻、相关网站和知识链接等,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有效传播。着重突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体验塑造和互动功能拓展,结合VR虚拟场景、3D影像等高科技虚拟技术,着重将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艰辛的战争岁月和部分濒危的红色文化遗物等进行虚拟呈现,通过小程序、小游戏实现参观者互动,增强游客的视、听、触多维沉浸式体验,凸显红色文化传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红色经典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采用融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可在保证权威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开放性发展。红色文化与融媒体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文化业态发展,选择主旋律既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
四要创新报道手段和传播方式。保持红色文化传播的先进性与时代性,关键在于创新报道手段和传播方式。在宣传手段上,通过专题视频、现场采访、访谈直播、行进式报道等宣传手段,着力营造弘扬青海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在传播方式上,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必须立足于更强有力的传播路径,不仅要增加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而且还要更加注重受众的体验感,采取年轻化、通俗化、互动化的传播方式,让传播者和受众能够交流互动,让受众之间能够分享讨论,赋予红色文化更为多元的生命力,进而提升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同时,必须顺应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不仅依靠会议、报纸、学校教育等传统的传播方式,还要灵活采用微电影、微视频、动漫、游戏等新颖的形式,吸引受众,拓宽传播渠道。如,利用微博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同时可以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和互动。在微博发布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能够生动展现红色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而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同时,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播实效,发动报社组织的“小记者”团队多次开展相关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深入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不断增强对红色精神的认知认同。
五要创新提升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新媒体的发展要求获取和传输信息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这也使得媒体信息越来越纷繁复杂,由此对新闻工作者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传媒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媒体素养,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媒介。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特点,使语言使用者必须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要继续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传播者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确保传播者掌握新媒体新技能,利用新媒体多样性的红色文化传播手段和广泛的信息资源,将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要提升专业素养。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包括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尤其要具备丰富的红色文化知识,能够对各种社会疑问、价值观念、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解答。同时,要不断加强业务培训,重点加强对摄影、摄像、图片编辑、音视频剪辑、网页制作美化等新媒体制作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组织专业化、固定化的采编队伍,强化红色文化的关注热度和头条效果。
(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