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三重特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明确”是基于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中存在问题,以及对运用国家制度管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面事务能力中面临挑战的回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应当立足近年来党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探索,通过把握总目标的全面性、纵深性和系统性,以增强实践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
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全面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其得以全面实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故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意味着各个方面制度成熟化、定型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前者是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全面治理国家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在内的制度体系,是联系密切、互相配合的一套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具有内在全面性。后者则是利用这一整套的制度治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服务人民、为民办事的能力,具有外在全面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进而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推动实现社会安定和平、国家长治久安。
长期以来,我们孜孜以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曾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国家建设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征途,这是一次全新的社会变革,更是一场全面的革命,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变化,我们党审时度势,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有机构成,这尚属党的历史首次。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事业,比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瞄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组织结构优化和行政体制变革,时至今日仍旧没有停止步伐。理解并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而这个关键要讲究全面性。
当前我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这“两个大局”之下,若只是零敲碎击的调整和碎片化的修补,就显得力度不足,某个方面或领域的单向突进则较为片面,所以必须要有个总体设计,并据此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全面性体现着我们党立足新时代对新历史时期的课题精准研判与思考,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宏伟蓝图。
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纵深性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遇到的硬骨头越多。”全面深化改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特别现在到了最吃劲的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越是艰险越向前,越能体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纵深性。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继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赋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崭新的活力。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曾经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从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看,建党以来的较长时期我们的重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我们已经将其实现。目前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健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套更完善、更稳定、更管用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是一项极为宏伟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改革推向纵深,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在各领域从低级向高级,从不足到完备的联动和融合发展,最后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呈现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专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相关问题,我们党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逐步确立了支撑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促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放眼社会主义历史长河,马克思不曾经历全面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大多也是预测性的。苏联曾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过探索,并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出现严重错误,最终致使国亡政息。我们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不断思索未来建立怎样的国家的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深入思考和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尽管经历了曲折,但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用独特的角度思考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问题,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在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应发展要求之下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期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治国理政面临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不懈坚持和持续完善,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从以上历史纵深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深刻结论,是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依托的宏大论述,凸显了改革对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系统性
2013年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根本方向,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并非其他什么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只有将两句话摆到一起合成总目标的内容,才是完整的、全面的。“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为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全方位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履职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过去的四十余年时间里成绩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已有所体现,但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梁八柱”的搭建上攻坚克难,还需要把成功做法经验化、零星探索系统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诸多矛盾关系的存在,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必须注重系统性,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用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分析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奋斗历程中的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是在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重大课题中实现的,它也必定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明确,既有任务属性,同时又有保障属性,虽自成体系但又与《决议》中所提“十个明确”中其他方面的明确构成大系统,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总目标,还是推动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如今,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进一步筑牢、基本制度更为健全、重要制度不断创新完善,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国家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党和国家事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环节,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系统性自然寓意于其中。
总而言之,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的把握,体现了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坚定的人民立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要深刻体会其重要特性,增强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按照这个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历史纵深上的持续和发展,全面、系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