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协同治理 推动赤水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赤水河流域覆盖云南、贵州、四川三个省份,流经昭通、毕节、遵义和泸州四市,沿线涉及镇雄、威信、七星关、大方、金沙、播州、桐梓、仁怀、习水、赤水、叙永、古蔺、合江等13个县(市),是长江流域唯一条无筑坝、河流流域污染较轻的干流。同时,赤水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和历史条件孕育了以红色文化为标志的流域文化。如何协同推动流域经济、流域文化和流域生态共同发展,是赤水河流域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切入点。这既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赤水河流域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
从发展价值上看,推动赤水河流域协同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走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道路意义重大。从经济方面看,人均经济总量不高、上中下游经济差异大、城镇化率不高、产业较为单一、人口流动不足,是赤水河流域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从生态方面看,赤水河干流未实施大规模水电开发,但流域沿岸产业发展污染问题不容小视。从上下游关系看,赤水河流域上游生态特征突出,中游产业特色显著,下游人口聚集明显,推动协同发展,具有较为良好的流域协同条件,但上中下游经济联系水平较低、互联互通水平不足现象也较为突出。从整体上看,赤水河流域既具有较为突出的欠发达特征,又有较为扎实的发展基础和较为重大的发展机遇。以流域综合治理来推动流域协同发展,既是流域生态治理的重大实践,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探索,具有极为突出的战略和发展价值。
从发展定位上看,推动赤水河流域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布局在上游地区延伸的重要实践推进领域。赤水河流域地处长江上游,在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布局中,一是“一轴”的自然延伸。相对于长江开发轴线从重庆向成都延伸的主战略而言,赤水河流域利用自然河流通道打造的轴线延伸,显然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和延伸方向上的独特性。二是“两翼”中南翼的重要方向。通过赤水河流域的发展,使得贵州和云南以更为紧密的方式融入长江经济带。三是“三极”中长江上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南辐射的重点区域。从发展的历程上看,赤水河尽管有一定的通航功能,但这一通航功能与其他适航性较强的流域相比,差别较大。赤水河作为联系川黔的重大通道,在于赤水河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的“通道”特征。换言之,赤水河流域作为“通道经济”的具体承载区域,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联系川滇黔的实际功能。从这一意义上看,赤水河流域以协同发展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在以通道经济的“同”带川滇黔的“通”。“同”即是赤水河流域传统区域定位的关键所在,也是未来赤水河流域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最为重要的依托。由此观之,由“同”带“通”的发展模式必然有着极为独特的承载形式和模式。
从发展阶段上看,推动赤水河流域协同发展,是有效巩固和提升流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赤水河流域在过去的发展中,之所以能够形成通道经济,关键在于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形成了以白酒产业为显著特征的产业形态,并据此构建了流域独特的产业品牌。由于地形和地貌的限制,这一流域产业品牌尽管有较高的全国知名度,但产业品牌不能有效转化为流域经济品牌,产业发展促进流域某些点(市或县)的发展,但对流域整体的带动力不够的情况也较为突出。白酒产业所在县(市)的极度繁荣与流域其他地区的欠发达状态同时并存。流域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尽管因白酒产业的繁荣具有一定的辨识度,但实质上处于无联系状态。反过来看,白酒产业的兴衰也是决定赤水河流域经济起伏的唯一重要因素。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现实的流域经济运行与生态保护,也不利于未来的经济结构升级。因此,有必要通过协同,形成流域上中游围绕白酒产业聚集地和下游物流聚集地,构建产业中心和枢纽经济双重带动的流域发展格局,持续巩固和提升流域自我发展能力。
从发展目标上看,赤水河流域是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改革创新、生态建设、社会文明、制度体系和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本。在生态保护的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流域作为战略调控对象区域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使得发展内含和全面体现生态建设的目标,本身就是对流域经济转型的方向性要求。这一目标的实现,绝非仅仅通过经济结构升级就能完成,必须依赖整个经济基础、社会治理乃至民众认识的彻底改变才能形成。未来五年,围绕全新发展模式的培育与构建,赤水河流域在以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以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系列探索和实践,都必将为支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实践鉴证。
以协同治理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上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思考,在实践探索中,应围绕协同治理“如何形成共识”“如何把握机遇”“如何抓住重点”“如何促进协同”等关键问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方法,在应对以下三对关系上下功夫。在协同机制方面不断创新,切实推动赤水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要处理好资源价值实现与资源定价机制的关系。流域作为当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关注的重点领域,为重新界定对应区域的资源定价机制创造了新的战略空间。有必要紧扣这一战略要求,聚焦赤水河流域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开发机制,将流域所覆盖的所有资源,以生态资源为核心,进行结构化、类别化和组合化架构,在强化流域资源全环节、全过程、全领域把控的进程中,塑造多元化的流域资源可持续挖掘和开发的本地市场主体群体,以资源和市场主体为重心,构建流域资源市场化定价机制,形成资源即时价值可持续实现、远期价值可预期拓展的局面,为赤水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有效的资源价值实现基础。
要处理好参与市场竞争与形成自身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关系。赤水河流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不能是不加区别和选择的市场化。不能任由外部市场决定流域经济的形态。因此,在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上,应着力体现两个差异化原则。一是基于生态保护的流域经济内部布局的差异化。这主要表现为流域上下游在产业结构的差异与相互协同上。二是基于参与外部市场竞争的流域整体经济结构的差异化。这主要表现为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突出的区域特色和发展模式的培育上。这两个方面的差异要形成,必须以流域发展基础条件提升到与外部市场大体相当作为基本前提。赤水河流域经济整体特色形成的领域,必然会是那些发展基础条件首先得到改善、发展差异化首先得到重视的区域。这些领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活跃化,会形成带动赤水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驱动力,进而形成流域经济特色的最大来源领域。
要处理好流域内经济协同和经济竞争的关系。流域作为当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聚焦点,在推动流域内经济协同的进程中,必须形成以流域全域协同来统筹域内竞争结构的局面。赤水河流域内的协同应主要在以下三个方向上展开。一是重大战略目标的协同。围绕设定的重大战略目标,流域内部各个区域应形成协同攻关机制。二是重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同。流域应对域内重大资源形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协同的资源识别、挖掘、开发和利用机制。三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发展,提升流域内部的互联互通和对外联通水平。在实现以上三个方面协同的基础上,对于流域内部的竞争,应基于不阻碍重大战略目标实现、不损害重大资源开发、不影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目标,加以引导和规制。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科研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