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进一步夯实我省森林防火灭火工作的建议

◇ 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

我省森林火灾起因多、突发性强、蔓延迅速、扑灭难度大。近年来,我省森林火灾风险呈总体上升趋势,对全省森林防火灭火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进一步贯彻落实2021年12月18日颁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2022年森林防火命令》,课题组对我省部分地区的森林防火灭火工作进行了调研。

课题组认为,近两年,全省森林火灾隐患整治成效显著。我省通过排查重点林区景区、历年火灾高发区、集中坟场坟区、林区输配电力线路等重点区域和郊游野炊、野外施工等野外用火行为,加大春节、清明、春耕生产等特殊时段隐患排查,集中消除了一大批火灾风险隐患并成功处置了“3·28”凉山木里和“5·7”凉山冕宁森林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探索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课题组在调研后发现,我省森林防火灭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我省森林防火灭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火灾风险隐患点多面广,起火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一是风险隐患多。全省森林草原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共116个,占全省183个县(市、区)的63.4%,其中森林火灾高危区占全国的23%。富含树脂的易燃针叶树种面积、蓄积分别占全省森林的61.3%和72.4%。二是起火原因多。林区凋落物利用行为减少,林区输电线路增多,生产用火、生活用火、无行为控制能力者失火、输电线路短路起火、雷击闪电引火等成为我省森林主要致火原因。三是管控难度大。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经济发展以及人员活动频繁,森林火灾隐患层出不穷,春节、清明节等时段野外祭祀用火管控难。

(二)森林防火面积大风险高,基层森林消防力量与防灭火任务不匹配

一是特殊的地貌林情。我省森林面积大,在山区集中连片分布,地形复杂,高差悬殊,高山峡谷地形明显,林下可燃物载量突破临界值,特别在凉山州,具有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焚风效应明显。二是森林防火任务繁重。由于气象复杂、地形险峻、林下可燃物比较多,发生大火的隐患和危险性越来越高,一旦起火遇有恶劣天气,扩散迅速,扑救难度很大,且容易复燃,极易酿成大灾,防火任务艰巨。三是森林消防队伍严重不足,基层干部防火压力大。全省有169个县(市、区)未驻有森林消防队伍,川北、川东、川南植被较好的16个地级市无森林消防队伍驻防。各地政府专职消防队伍保障不足,招不来留不住、更替频繁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对基层干部的激励措施不够到位,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较少与防火工作成绩挂钩。面对上级督查多、要求高、追责严、指导弱、关爱少、经费缺的情况,基层干部深感森林防火责任大、压力大。

(三)乡镇森林防火“人防”多于“技防”,防火预警监测信息化程度低

一是基层防火方法原始简单。乡镇在森林防火灭火中,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使用不多,技防措施不够,很多乡镇更多采用“人海战术”,人防效率低下。二是基层监测防火不精准。一些重点区域防火卡点设置不完善,火源监管盲点多,基层监测系统不够完善,覆盖面较低。三是现有监测系统问题多。很多林区通信不畅,已经建成的预警监测平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设备老化、成像质量低、网络传输延迟、运行维护资金缺口大等问题。

(四)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森林防灭火需求,经费保障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专项整治以来,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建成了大量防火道、隔离带、蓄水池等基础设施,但只做到了“急用先建”,距“应建尽建”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建设标准比较低。一些地方因资金缺乏等原因,建设标准不够高、功能不全面,建成的防火通道中很多为摩托车道,消防水车无法通行,山区防火灭火通道路况差,“通而不达”的情况依然存在。三是管理养护难度较大。已建成的设施点多、面广、差异大,具体操作中一般交由属地乡镇集中管理养护,但资金投入、技术支撑不足,遇水毁等灾害后恢复难度大。四是经费保障不足。由于工作经费来源渠道不多,经费总量不够,保障标准低,森林防火网格员待遇不高,存在工作“内卷”和“空转”现象,导致防范化解重大森林安全风险的能力不强。

二、进一步夯实我省森林防火灭火工作的建议

(一)构建更加精准的森林火险隐患排查体系

一是合理统筹规划森林防火灭火资源。从全省森林防火的层面统筹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开展森林防火灭火资源合理布局,加强基层灭火车辆装备配置,增加投放布局多功能森林消防车,优化森林防火灭火装备配备结构,做好资源整合和人员整合,逐步实现防火灭火装备建设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二是分区分级精准排查整治火灾风险隐患。健全森林火灾风险隐患识别、研判、预警、防范机制,大力改进森林火灾风险管控方式,实现从注重火灾扑救向注重火灾预防转变,从减轻火灾损失向降低火灾风险转变,强化分区分级封住山、控住人、管理好野外火源和林内可燃物清理降载工作,切实从源头上防范化解森林火灾的重大风险。

(二)促进全社会参与协同共治的森林火灾防控体系

一是打造森林防火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入推进“全民防火”措施,夯实乡镇社区基层森林防火灭火基础,充分利用综治办、公安派出所、综合执法队伍、乡镇(村)基层干部、民兵等力量,有序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火灭火队伍“联勤、联训、联调、联战”,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全域覆盖,打造我省森林防火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是调动基层群防群治力量协同共防森林火灾。加大宣传力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防火宣传活动,提高全民防火意识,营造浓厚的防火氛围。将森林防火安全纳入社区综治中心管理平台和“减灾社区”创建内容,用好基层自治、网格管理、联防联控等机制,调动群防群治力量协同共防。鼓励村民和知情群众举报火灾隐患,建立火灾隐患“吹哨人”制度,健全受理、查处、反馈、奖励等机制,筑牢火灾防控人民防线。

三是加强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和护林人员。在森林防火灭火工作中,对乡镇干部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减轻他们工作上和心理上的压力。上级在督查工作中不要简单地“问责”,而要更多地进行工作指导和辅导,在工作安排布置时尽量减少形式主义给基层干部带来的工作负担。特别是要增加工作经费,提高森林防火护林员的待遇,增强森林防火工作保障力度。

(三)构建更加完备的森林防火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强化森林防灭火中的通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卫星通信、融合通信、聚合通信和5G技术,加强断路、断网、断电等“三断”极端复杂条件下的应急通信装备研究,配强智能化、轻型化、模块化通信装备。实现基层森林防火灭火人员与当地政府、有条件的专职(企业、志愿)消防队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

二是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防灭火技术装备。森林防灭火装备非常关键,要提升森林消防技术装备智能化、轻型化、标准化水平。特别是针对我省高山林区的山高坡陡、悬崖峭壁,火势发展迅猛、力量投送难、接近火场难、扑打清理难和扑救时间窗口较短的特点,要加大森林航空消防力量建设比重,进一步提高火灾扑救效率和重点区域的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四)增加森林防火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增加森林防火经费预算。加大基层防火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从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增加基层防火灭火工作经费预算,进一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经费保障标准。

二是加快防灭火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短板弱项,合理优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持续开展森林防火通道、森林消防蓄水池和防火隔离带的建设,构建连贯、闭合、有效的林火阻隔网络。提高林区道路的车辆可进入性,逐步解决大面积林区及偏远林场管护员无通信网络的实际问题和应急通信保障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跨部门协调配合。建立森林火灾事件指挥部成员单位间信息共享、预警监测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与气象、林业、交通、电力、通信等行业的协调配合,特别是输电部门与基层地方政府的合作,促进森林防火灭火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

(课题组成员:吴蔚、陈旭、张力文)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