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国课主持人:从立项到结项,有多远的路要走

◇ 箫 声

如果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是让人肾上腺素分泌量陡然上升的大事,那项目的结项便是兴奋之后埋首书海、伏案劳作、靠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目标的过程。结项是对立项的呼应,是对学术研究规划的执行和落实,是研究成果及思考的展现和总结。从立项到结项,又会是怎样的一段历程呢?校(院)近两年国课结项的部分老师谈了谈他们的心得。

每个阶段抓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公平正义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廖小明教授围绕着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研究,他主持的国课“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研究”于2021年结项。做课题的整个过程中,压力是无处不在的。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相应的课题研究的侧重可能会发生调整。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相关资料来源非常得多,如何将丰富的内容与研究主题更好地结合,这是要重点思考的。

廖小明教授结合实际情况,对研究的各个阶段都作了明确。他分享道:“前期抓开题和完善方案,中期抓成果产出,后期抓结项的进度和标准,简单来说整个结项过程主要包括这三个阶段。在前期我主动申请了开题,请同行专家对研究方案和执行路线做一个总体把关,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的框架、内容和方法也进一步明确了。作为项目负责人,一定要肩负起责任,要做好统筹规划,确保工作抓得早、抓得紧。在中期,要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不断地产出成果,以高水平的成果为结项奠定基础。在后期就是要把握好标准,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和进度。我研究项目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类型的课题要随时跟进研究内容的变化发展,不能往后拖延,宜早不宜迟,一定要真抓实干,自加压力。”

对于党校新进教师,廖小明教授勉励道:“在教师这个岗位上,科研就是本职工作,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年轻老师虽然面临很多困难,可能经验没那么丰富,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希望大家能把第一步走好。”

孜孜探求做调研

构建科学的分析研判制度是干部工作的重要“抓手”,是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前瞻性、基础性工作。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刘学彬教授研究方向是领导学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他主持的国课“建立党委领导班子分析研判制度研究”于2020年结项。

聊起国课结项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刘学彬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对课题的重视程度,因为重视,所以会把节奏抓得更紧,因为重视,所以工作量更饱满,不管是大的规划还是小的细节,都应该重视起来。

他说道:“结项的规划很重要,第一年要完成充分的调研工作,有关综述、理论部分的写作也可以启动起来,前期发表文章相当于是对研究内容作初步把关,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寻找感觉,不断斟酌调整提纲。第二年开始要大量动笔来写,撰写主体部分的时候一定要一气呵成,尽量不要中断,争取在三至六个月之内写完主体部分。最后是进行课题打磨,不断地修改、降重、提炼、完善。从细节方面来说,一定要做到规范严谨,在动笔前对写作规范等进行明确,包括字体、行距、引文、脚注、图标、编号等问题,都应提前统一好,避免为后期的修改增加负担”。

调研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刘学彬教授十分重视调研工作,对此也有很多心得。他认为,调研开展之前的工作要做实,要明确调研目标,细化调研提纲,调研涉及的主体和内容要考虑周全。此外,要及时整理调研情况。每天调研结束后课题组要进行总结,整理新的收获和观点,如果有新的发现要视情况补充、调整调研内容。最重要的,调研的内容要全面,既要注重理论也要注重实践,要掌握好研究内容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具体做法、政策法规、研究现状、创新方向等。充分调研、孜孜探求,为打磨出更有分量的作品铺好路。

搭好“四梁八柱”

积极探索一条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道路,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围绕这一热点问题,经济学教研部杨燕副教授开展了国课“欠发达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并于2021年结项。

“2020年疫情期间,我集中精力完成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就课题研究剩下的两个重点板块‘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府行为与四条绿色技术路径的关联’进行结构化解读。”杨燕谈道:“在我的研究情境下,地方政府行为是什么?有哪些维度?四条绿色技术路径如何测度?不同的地方政府行为维度与四条绿色技术路径的关联性又通过怎样的计量模型表达和测度?这些都需要精细化的解构。首先,把重点的相关文献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编号,比如划分为与研究背景相关、与研究方法相关、与研究结论相关、与模型构建相关的不同类别,快速阅读,分类摘录重点关联信息,对关键性参考文献进行精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前后做了四本厚厚的笔记。然后,基于前期系统化、模块化的文献梳理和分析,要尝试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并随着思考和认识的深入不断调整,直至稳定。这个过程很磨人,但每每有新东西输入,也是颇让人兴奋和极具成就感的。正是这样结构化的解读、系统化的梳理分析和反复的提炼修正,让课题研究的‘四梁八柱’逐步明晰起来,为课题后期的高效推进和高质量阶段性成果的产出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的研究一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三个大方向展开,延续了博士期间的研究兴趣。相应地,近年的研究成果也主要在这三个大方向。做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真正的热爱,才有坚持不懈的定力;需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才有克服困难的动力;需要保持开放心态,才有兼容并蓄、持续精进的张力。”杨燕分享道,“借此机会也特别感谢在国课完成中给予过调研支持、观点分享和无条件信任的领导、同事,学长、硕士研究生同学们。”

见招就要拆招

无论经验多么丰富的老师,在做课题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实际问题,做足案头功夫,在大量的调研、梳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学术之路才会行稳致远。

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张慧芳副教授的国课“商账追收组织介入民间债务纠纷的行动逻辑与规范治理研究”于2021年结项,她在回忆整个结项过程中遇到的考验时说道:“第一是结项报告和博士论文部分章节以及已发表论文重复率的问题。因为博士论文已经上网,再加上课题研究少部分成果已公开发表,即便都是自己的成果,但是结项报告在查重的时候依旧会有冲突。第二是政策导向对研究项目本身的影响。2018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重磅指导文件,其中将‘非法高利放贷、暴力讨债的黑恶势力’确定为国家重点打击领域之一。鉴于我的项目选题是民间商账追收,虽然暴力讨债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我课题的研究范畴,但当时行业内80%的催收公司已退出,50%的催收员转行,行业本身也面临着监管限制、政府调查等风险,这些都给我的课题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以上情况,张慧芳沉下心来,逐个攻坚。针对重复率的问题,她在前期扎实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整理资料,更换了许多具体案例,重复率问题迎刃而解。针对政策导向的变化,她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整理思路,及时跟进动向,细致调整内容,虽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但避免了不必要的疏漏。张慧芳感叹道,把握好时间节点和进度很重要,切记赶早不赶晚,一定要给自己预留“修改后路”。

免于鉴定的“路数”

“国课,并不是在日常的教研咨工作以外我们给自己背上的一座山,而是在教研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主轴,让我们更好地围绕着它来开展整个工作。”决策咨询部主任袁威副教授谈道,他的国课“工商资本参与‘三权分置’改革视角下的农民土地利益分享机制研究”于2020年以“免于鉴定”的形式结项。

在完成项目本身研究任务的前提下,年度项目研究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并被有关部门采纳,可以申请免于鉴定。“免于鉴定”是国课结项的形式之一,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组发扬优良学风,产出高质量成果,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对此,袁威主任说道:“决策咨询要为教学和科研服好务。深度调查很关键,老师们在深度调查的过程中,能同步寻找到更多的热点和难点,形成决策咨询报告及时上报,这是很有效的途径,课题也会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

国课立项之后,成果的孵化和积累是很重要的支撑,袁威主任介绍了他的研究习惯:“就是持续不断地申报课题,包括校级科研项目、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省社科规划项目、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等等,其间大量地开展深入调研、系统研究、做决策咨询、发表论文,逐步地积累成果,结项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课题结项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倾注了老师们的大量心血,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终点就是新的起点,期待学术生命之树四季常青。

(执笔:杨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