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公园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赶考之路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要求“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我们深刻认识到,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是对现代城市建设内涵的整体重塑,必须着力推动营城兴业范式、市民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模式的全方位变革和适应性重构,努力走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赶考之路,答好“公园城市的社区什么样和怎样建”的时代之问。
推动“不停步”体制创新,蹄疾步稳下沉党的领导力量。作为一场全新的社会实践,基层治理任务越重、难度越大,就越需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让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基层一线充分发挥。遵循“党建引领、双线融合”,全面构建党委统揽下的“大治理”领导体系,集成综治、社治、城管、环保等工作力量,推动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络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切实解决“一个部门做不了、多个部门做不好”的难题。坚持以制度机制定方向、带全局,构建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促进条例、执行导则等顶层设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公益服务等机制供给渠道,形成上下统一、执行连贯的行动纲领。以“大城市、微治理”理念延展党的工作手臂,纵深构建社区、小区、网格、楼栋基层党建引领体系和组织链条,把党的领导精准落实到人,实现“一根针穿万条线”。
倡导“无边界”共建共享,纵横贯通搭建多元共治体系。开展社区发展治理,基层党组织肩负着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的重任,必须以“组织起来”的强大优势,打破各类社会主体的互动边界,实现广泛凝聚、充分动员。强化基层党组织纽带,构建五级党组织纵向联动、区域党组织横向互动的组织体系,探索社区与驻地单位党组织互压责任、沟通协商、对照激励、互评干部等“四个双向”机制,以基层党建串联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构建“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三位一体村(居)民议事制度,探索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制度化推进诉源治理和诉调对接、诉服对接,办好社区志愿服务日和社区邻里节,形成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按照“以企反哺”理念培育壮大多元共治主体,持续发布共建共享机会清单,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社会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承接公共事务,形成“共生型”基层治理生态。
实施“场景化”社区营造,多维融合塑造宜居宜业空间。场景是人与人互动的空间尺度,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最根本就是要让社区、小区场景诉说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更加丰富美好的社区形态成就独特的烟火气和市井味。树立片区综合开发理念,引进城市发展综合运营商和专业化服务企业,整合土地、资金、产业、人才等资源,推动城市开发核心资源全面导入、集成集聚,实现片区建设和社区运维一体实施。以新建社区实施整体规划开发、既有建成社区实施有机更新的策略,分类开展未来公园社区、产业社区、国际化社区创建,按小街区规制建设窄路密网、金角银边、“家门口运动空间”,串联公园绿道打造“上班的路”“回家的路”,让社区空间持续释放扑面而来的宜居气息。遵循设施嵌入、功能融入、活动植入、场景代入逻辑,实施建筑立面美化、街区阳台绿化、特色街巷营造等行动,配套适应各类人群需求的舒适物设施体系,以“社区漫游”品牌经营理念开发社区旅游产品,让社区的街巷阡陌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升级“家门口”服务体验,精准精细供给幸福美好生活。办好“家门口”的事,就是要把社区作为优化服务、丰富体验的基本尺度,不断缩短安居与乐活的距离,让群众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聚焦“全龄全时全新”多元需求,按人口结构、出行规律科学确定社区服务半径,“一核多点”式布局社区综合体、邻里人家、党群服务站等载体,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业态入驻社区,形成零距离“体验型”、5—10分钟“一步型”、15分钟“目的型”服务圈。依托社区各级服务阵地集成提供民生服务,健全专业机构运营与社区自主运营并行、公益服务与商业服务兼顾的社区服务运营模式,形成快捷零售、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供给链。以“多脑协同”理念构建城市智慧中枢,形成“城市大脑”“镇街中脑”“社区小脑”“小区微脑”智慧治理体系,完善“场景产生数据—数据洞见需求—需求优化服务”智能感知闭环,一网集成政务服务、创业就业、疫情防控等线上门户,形成以社区为单元的移动互联网生活服务圈。
集成“高效型”要素保障,务实管用夯实大城善治基础。针对城市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社区发展治理应发挥“稳定器”“润滑剂”作用,通过下放权责、下移重心、下沉资源,提升城市运行的基础韧性。按照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协同高效原则,深化拓展镇街职能转变和社区减负提能改革,明确部门向镇街下放权力事项,优化镇街内设机构,撤并社区承担不合理事项,形成镇街主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负责综合保障和执法监管的职责分工体系,让社区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抓好治理。建立保障与激励双轨并行的经费制度,将社区发展治理经费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保障范围,鼓励社会主体发起成立社区基金会,吸引社会资本持续稳定投入社区发展治理事业。推动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制定社区人力资源发展纲要及配套政策,拓展社区工作者阶梯式职业发展渠道,把社区干部纳入社区专职工作者范围予以保障,创办村镇学院、社区学院培育基层人才,形成多层次基层队伍和社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5期中青班学员,现任成都市新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社治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