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榜样
《觉醒年代》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革命青年寻求救国之路的觉醒历程,他们的优秀、坚定和无畏深深打动着我。
一、以宽厚包容的胸怀,做青年人的领路人
1916年,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实施一系列改革,将北大从一所封建官僚浓厚的学府转变为现代化的综合学府。一是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聘请陈独秀等新学人士和辜鸿铭等旧学人士同时任教,成就了新旧思想碰撞。二是招兵买马,广纳人才。请来胡适、徐悲鸿、梁漱溟、鲁迅等大咖任教。胡适当时才26岁,刚学成回国,还没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请陈独秀时,蔡元培大雪纷飞三次登门诚挚邀请。三是树立“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教育理念。明确了求学目的,不是做官发财,而是研究学问。要求学生要担当匡正流俗职责,形成良好学风。这些理念对于当时的北大及教育界可谓是振聋发聩,也为旧中国迎来新生命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
二、以坦诚率直的真性情,做“青春中华”的先行者
李大钊是最早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被捕牺牲时38岁。李大钊坦诚率直,“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妻子口中的“憨坨”,学生工人口中的“先生”。1916年,李大钊从日本归国,第一次阐述了“创造青春之中华”理论主张。1918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在《新青年》发表了《青春》。他关于青春的思想,充满阳光和力量,唤醒了沉睡的中国,至今都对青年人有裨益。他认为,中国就是要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的国家。他号召青年应沿着青春之路,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这是多么豪迈而富有激情的文字,至今都在激励着青年干部以昂扬斗志投身事业发展。
三、以不惧牺牲的崇高精神,做青年人的楷模
《觉醒年代》里最让人感动的还有邓中夏、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他们是建党的青年主力。邓中夏,北京大学文学系学生,组织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协助李大钊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创建了第一所工人文化学校,就义时39岁。赵世炎,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学生,五四运动核心领导成员,与周恩来等人创办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就义时26岁。陈延年、陈乔年是陈独秀的儿子,两兄弟就义时分别为29岁、26岁,饱受酷刑折磨。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不惧牺牲,是我们青年人的榜样和模范。
四、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做有作为的青年人
对标青年榜样,我们生在和平年代、长在和平年代,更应该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担当有为,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二是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心怀“国之大者”,从履职尽责做起,脚踏实地,勤奋作为,勇挑重担。三是要练就过硬本领。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把心思多用在学习本领上,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能力水平。四是要锤炼品德修为。要树立正确权力观,常有居安思危、德不配位之忧,时刻保持感恩之心,修身立德,明辨是非、恪守正道。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6期中青班学员,现任省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