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简单地局限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治理性问题上,而是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精准发力治标、治本、治根、现实路径“四位一体”,一以贯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是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治标”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和优美环境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是关系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二、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污染物并非是生态系统中本身存在的物质,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只能够减轻人为对环境造成的干扰和冲击,让生态系统在自身的调节能力范围内维护稳定性,但无法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在环境污染防治的“治标”之路上持续发力,更要在生态系统保护的“治本”之途上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明确了各种自然要素的整体联系和有机联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自然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实基础。

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治根”之策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但要“治标”“治本”,更要“治根”。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对以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理念的破除,是立足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的必然之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而“治根”的核心又在于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尽管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但低端供给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全要素生产率亟待提高等现实困境仍有待解决,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以“三低三高”为发展原则,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与高附加值、高产出效益、高集约化同步发展。能源作为生产要素,是现代社会的“氧气”,是国家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命脉所在,因此能源结构优化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在重点控制传统化石能源消费的同时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生产,才能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稳定,进而维持国家安全。此外,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和承接就业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只有先立后破才能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目前,我国风、光、水、核等新能源领域发展迅猛,光伏和风能等领域初步形成世界性竞争优势,全球单晶硅、光伏面板、特高压输电技术更是领先全球,为实现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还应立足本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并且,通过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路径,努力形成发展新优势,最终提升我国在绿色低碳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导力、长期经济竞争力,顺利实现国家换道超车。总之,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