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生产力布局及其优化

◇ 阿海曲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世界各国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并采取“逆全球化”发展态势的情况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在生产力布局方面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区域经济较弱。成渝地区起步晚,起点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两地间尚未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合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承接“双核”功能转移和传递辐射周边能力不足。二是政策支持不力。首先政策协同力度不够,规划政策衔接不足,经济区层面规划及协同不足,各地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协同程度有待提升。其次,成渝地区一些涉及资源利用的政策内容多停留在协议和框架层面,统筹利用区域资源要素的规划相对不足,涉及资源统筹的政策内容比较单一或比较概略。三是要素流动制约。主要包括要素跨区域流动存在政策性壁垒、要素跨区域流动存在制度性壁垒这两大壁垒。由于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市场机制、合作机制等尚未建立健全,制约了区域协同发展进程。四是区域协同不力。主要表现为分工协作深度不够,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程度不高,交通互联互通不足,两地民生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五是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安全发展理念滞后,安全管理水平偏弱,跨区合作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操作性不够、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监测预警能力不足,风险防范协同治理水平不高,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不强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享包容,改善民生。统筹协同,合作共建”的主要原则,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该原则指导下,从实践层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实现路径进行优化:一是以耦合发展推动构建成渝地区发展共同体。成渝双城及两大都市圈建设需要在“成渝经济圈”建设的全局下统筹谋划设计,加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创新平台等方面的互补共享、互利合作,促进多层次宽领域耦合发展。二是增长动力源赋能,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把握住“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机遇,高标准搭建“一带一路”科创平台,承接引入国际科技在成渝转化产业化,加快形成辐射周边的区域创新协同体系。三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建立新型的产业集群网络化发展促进机构,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建设成渝高端制造产业创新走廊,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四是筑牢成渝两地民生发展网络。全域提升内联外通水平,支撑发展要素高效集聚流动;在统筹构建公共服务网中优化人口空间布局;顺应交通格局变化,促进成渝中部地区崛起。五是全面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深化全方位高等教育战略合作,构建吸纳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人才机制,加快夯实“一网通”人才保障,加强川渝两地人才培训协作力度。六是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与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川渝两地共保长江流域生态空间、共建宜居宜业居所典范。七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建立区域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完善多元参与的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和多灾种综合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和监管监察执法,提高安全风险防范。提升安全风险防控智能化水平。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协同救援基地建设。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深刻认识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更好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要牢固树立“川渝一盘棋”发展观念,这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成功关键。川渝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等政策协同对接,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发展样板。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