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随总书记的脚步品三苏文化并重读《苏东坡传》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走进了风韵清雅、文脉悠长的眉山三苏祠。一下车他便注意到了三苏祠门口高悬的牌匾,在前厅,他逐字诵读了那副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当天的新闻报道令我这“东坡铁粉”很是激动,旋即取出书架上珍藏的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再读一遍。今次重读此书,愈发感觉总书记的文化情怀可敬,苏东坡的旷达才思可爱,林语堂的真挚有趣可与共鸣。

不忘本来,开创未来。中华民族复兴路上,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苏东坡的名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2015年2月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一书,也十多次引用苏东坡著作、诗词的名言名句。此次在三苏祠,总书记谈道:“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注意到三个意味深长的关键词:敬仰、汲取、借鉴。可以想见,苏东坡的人文情怀、精神境界、人格魅力、学识水平以及治国理政的务实风格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

纵观千年中华文化史,苏东坡的粉丝跨越历朝历代,遍及各个阶层。苏轼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谪,49岁丧子,直到60岁再次被贬,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宋代的全民“男神”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雨多晴少,屡遭波折,但他自由爽朗的嘻嘻哈哈贯穿古今,那一声“谁怕?”直抵人心。

一代忠臣苏东坡悲天悯人,有着殷切的为民情怀。他在杭州疏浚运河、修筑堤坝、造福一方;在密州抗旱灭蝗、抓捕盗贼、厉行法度;在徐州抗洪护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在扬州重开漕运、废除花会、减免税赋。他出身微寒之家,早在幼年时期就确立了民胞物与的价值理念,终其一生始终秉持为民请命、兼济苍生的民本情怀与人文情结,一面为消解民瘼而走笔放言,一面在主政期间躬身实干亲力亲为。这在他起伏漂泊的宦海生涯中尤显珍贵,也留给了后人绵绵无尽的感动。“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

性情中人苏东坡率真潇洒,越是逆境越显豁达。他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旷俊逸,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壮志踌躇,有“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的淳朴从容,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平和,更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爽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慷慨”而无“悲歌”,以“不觉”“无争”而“自得”,诗词的背后是诗人广袤无垠的阔达胸襟。苏东坡是一个总能找到快乐的人。在密州,他体验的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以至于“鸡犬识东坡”,感慨“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使是湿热的海南,他也为“唯有一幸,无甚瘴也”而欣慰;“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虽是赞赏女柔奴,其实更是诗人的自况。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触处生春的旷世情怀。苏东坡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资格“吃货”,酿桂酒,烧肘子,啖荔枝,烤羊骨,食牡蛎……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天真释然的心态,趋近完美的生活方式,那种没有圆滑的成熟、充满智慧的率性、与自然缔结的盟约、用天性写就的浪漫,让我从他诗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了积极向上,让我们在看清了生活不易的同时反观自己的内心,学会更坦然地去接受生活所有的馈赠和刁难,不畏阴寒,向阳而生。林语堂评价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东坡的性格乐观豁达,豪放不羁,他的诗词才会格外奔放灵动。

诗人“词圣”苏东坡无疑是中华文化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山。苏轼在四十多年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四千八百多篇文章、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其数量之巨居北宋之冠。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词作更是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东坡可谓是一个千古奇才,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医理酿酒、烹饪美食、盖房搭屋、炼丹养生、治水理政等无所不通,而且所涉领域皆有精深之研究,都成专家。当然,最令人爱不释手的,还是他那些灵性、肆意、透彻、清新、洒脱、诙谐、酣畅、优雅的一篇篇传世诗文。

由此我大爱苏东坡,收集过他的许多作品还有传记文章。我觉得读过的传记之中,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最动情的。林语堂在苏东坡的身上发现了自己,他是用一种散文的笔法,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完美地表达了苏东坡的真性情、真豁达、真作为,还有他面对跌宕命运的真智慧,字里行间渗透出对苏东坡的热爱与崇拜。只要看看他为这本书写的序言,我们就可以体味到两个心灵在跨越近千年的时空中进行的对话,像是灵魂的贴近,更像是灵魂的转世。“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散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以说,《苏东坡传》恰是一个真挚有趣的人去写另一个真挚有趣的人,所以读起来会让人无比舒心,并且不时地会心一笑。

前段时间的优秀热剧《觉醒年代》里面援用了苏轼的《定风波》。剧中陈独秀以戏曲声腔豪迈高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慷慨激昂,余音绕梁,荡气回肠。追剧看到此处之时,我想起诗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还有《毛主席诗词》里面的其他很多诗篇,感觉伟人毛泽东和革命家陈独秀亦何尝不是豪迈旷达、情致高远,其诗文与苏东坡的作品气息相通,异曲同工。

林语堂曾深情地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非常认同!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总书记在三苏祠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意蕴深沉。苏东坡的妙语佳句,林语堂与他的隔空畅聊,仿佛也在我的脑际交响回旋。所以,在这个夏天里重读《苏东坡传》,真的是特有感觉呢。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