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动四川省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建议

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办好思政课作指示、提要求,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做好高校思政课建设视为重大政治任务,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主责部门牵头实施、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思政课改革创新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省委党校课题组依托第41期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讨班开展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题决策咨询报告。

一、四川省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强化示范引领,领导干部带头走上思政课讲台

领导干部上讲台,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2019年以来,省委书记、省长、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同志,市(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到高校作形势报告。各高校党委领导班子集体走上思政课讲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宣讲党的理论政策,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动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热点问题密切结合,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强国之志,在师生中引起良好反响。

(二)聚焦“三全育人”,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各高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统筹协调发展,将其作为“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在实践探索中,涌现出许多鲜活案例。例如,四川大学创新思政课传统备课形式,提出“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四讲”(新进教师试讲、备课小组说课、骨干教师示范讲、文科名家领衔讲)、“三跨”(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集体备课要求,牵头与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多校联动集体备课会。绵阳师范学院将“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为“书记工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新增投入专项建设经费40余万元,用于新增立项建设的7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引领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四川文理学院实施“322”大思政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四史”、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进课堂,结合课程建设内容开设“中国系列”“四川实践”“巴文化”“川陕苏区革命文化”等选修课,构建起“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四川电影电视学院通过历史情景剧、思政课比赛、拍摄红色遗址短片等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三)抓住关键要素,多措并举培育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师队伍是关键。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打造师资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和职业情怀。例如,西南医科大学作为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将打造专业“金课”与思政“金课”同步推进,统筹各院系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成“融合式”教学团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构课程框架和内容,再造课堂教学流程。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充分运用入职培训、学科组讨论、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学科带头人示范课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四川文理学院实施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学历职称“双提升计划”与校内外“双向挂职计划”,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组织思政课教师赴改革开放示范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等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锻炼,引导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讲好思政课的底气和信心。成都理工大学加大思政课教师“引育留用”力度,实行“珠峰引才计划”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四川师范大学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开展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先进典型评选,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选任的重要后备力量,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主要困难与薄弱环节

(一)思政育人合力总体不足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地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问题较为突出。从全省统筹来看,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等多部门联合督促指导机制还不健全,联动协同效能尚未充分显现。调研发现,囿于多种因素,我省大部分高校暂未落实思政课教师2000元专项补贴。从高校自身来看,高校领导班子思政工作述职考核机制有待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相关评价和激励体系尚未形成。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优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思政课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是地处偏远的高校、高职高专、民办院校等师资水平亟待提升。从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来看,近年来,各高校拿出大量岗位指标引进思政课教师,具有思政专业背景的硕士博士供不应求,大批多元学科背景的教师通过招聘、转岗等方式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缺乏依托感、归属感与成就感,专业素质问题较突出。尽管如此,部分高校专职思政教师仍然难以达到1:350的师生比例。从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师资搭配严重失调,不少学校在思政课教师配置上存在历史欠账,近年来连续引进思政课教师,极易造成青年教师扎堆、同辈竞争增大、晋升通道拥堵。

(三)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方式拓展不够

互联网突破了课堂、学校和知识的传统边界,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面对“互联网原住民”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亟待改善,尤其是新内容吸收、新媒体使用、新技术学习等方面,青年教师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中老年教师相对较慢,部分老教师表示适应困难。从评价体系来看,相关制度衔接不紧密,新入职教师综合考察机制、思政课教师分层分类评价机制等亟需完善。调研发现,尽管部分学校对现有评聘机制进行了改革,但很多办法尚未落地,大部分高校仍以核心论文数量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基本条件,教学效果权重较低,由此导致教师的工作重心向科研偏移,投入教学的精力就显得极为有限。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教学导向,优化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

进一步明确省委省政府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职能职责,建立健全党管人才、政府负责、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督查指导的重要指标,分部门、分类别督导教师配备、教育培养、待遇保障等工作,加强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对高校思政队伍建设的联动协同。聚焦破“五唯”、破“CSSCI至上”,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学科研特点的思政课教师职称评价机制,建议省人社厅牵头建立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划拨专项指标用于思政课教师,形成“以教学实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让青年教师有方向、骨干教师有奔头。同时,建议由省纪委、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联合组建督查组,定期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专项督查。

(二)坚持引育结合,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在师资配备上,建议教育厅牵头完善全省思政课教师配齐指南和管理办法,摸清思政课专职教师的总编制数、现有教师总量、学校空编缺编情况,做到“底数清”。在核定或调整学校编制时,充分了解一地一校的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认真履行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严格按照不低于1:350的要求,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鼓励高校通过校外招聘、校内转岗、专项培养等多渠道补充队伍,吸引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背景的优秀教师转岗成为专职思政课教师。

在社会力量运用上,创新发展思政授课队伍,分学段、分类别建立思政讲师团队,积极推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上讲台讲思政课。在学历提升上,积极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省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建设,适度增加专项招生名额,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资源统筹上,建议由省教育厅牵头整合省内思政专家队伍,搭建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平台,定期开展思政报告会、研讨会、读书会、学术沙龙、互讲互评等,构建系统听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等制度,培育一批思政课教学名师。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院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的痛点,开展省属高校对其“一对一、手拉手”的帮扶共建,从公办院校选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按照教学年度帮扶院校开展系统教学、示范教学等。建议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开展“师徒情结对”等专项计划,由党委领导和老教授联合培养年轻队伍,建立长期长效培养机制,激活高校内生资源。在待遇落实上,建议由省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兑现思政课教师专项补贴。

(三)坚持特色融入,推动思政课程体系创新

在坚持全国统一教材的前提下,融入地方特色,对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进行创新,以制度化的安排明确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课程比例,进一步规范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常态化设立“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建议建立全省高校思政课课程资源库,搭建教学内容共享平台,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高质量示范课程。

(课题组成员:徐凤琴、李刚、车华武、柯晓兰、刘国元、张立哲 )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