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上游责任 守护黄河安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黄河流经四川的2州5县,分别是甘孜州石渠县和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松潘县。四川境内黄河干流长174公里,占干流总长的3.2%;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4%。四川黄河流域面积虽小,作用却不小。四川境内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3.92亿立方米,占出川断面水资源量的31.1%,其中枯水期占比为34.8%、汛期占比为30.9%。
四川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是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推动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保黄河出川一河清水向东流。
第一,坚决扛起保护母亲河的重大政治责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之所系,也是四川作为黄河上游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四川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坚持从政治角度看待生态问题、从生态问题洞察政治影响。二是强化思想引领。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时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推动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深走实、入脑入心。三是扛起上游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自觉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成立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省委从十一届三次全会到十次全会,连续8次全会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安排,出台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
第二,切实筑牢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四川坚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过硬举措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让四川黄河流域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一是坚持全力以赴“保”。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67万平方公里。着力抓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和“最美高原湿地”建设。二是坚持系统全面“治”。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系统治理,持续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筑牢水安全防线。统筹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等行为,加快补齐涉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三是坚持科学高效“管”。最大程度拓展水域岸线保护范围,创造性地将重要天然湿地等一并纳入河(湖)长制实施范围,统筹解决四川黄河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最严格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全面推行冰川、冻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制度,严格实行黄河禁渔,有序实施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切实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和破坏。通过持续努力,黄河四川境内干流及支流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9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第三,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四川始终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将黄河流域涉及的甘孜州、阿坝州确立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不考核GDP,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强化生态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趟出了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是发展全域旅游。依托四川黄河流域的生态多样性和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加强跨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线路整合,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快推进川西环线、红色经典文化旅游线等线路建设,奋力打造大九寨、大草原、大熊猫等世界级旅游文化品牌,持续推进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二是发展特色农牧业。因地制宜培育牦牛、藏羊、藏猪、青稞等优势农牧业,有序挖采、深度开发虫草、松茸等野生作物,积极发展高原葡萄酒、优质饮用水、牦牛乳制品等特色产品,大力扶持藏药、唐卡、羌绣、藏饰等民族特色产品发展,成片成规模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藏药产业化基地。三是发展清洁能源。依托天然气等15种位居全国第一的绿色低碳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利用四川水电技术可开发量位居全国首位的优势,有序推进水电基地开发,优先建设具有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发展风光发电,集中开发阿坝、甘孜太阳能,鼓励川西地区有序建设风电项目,支持开展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第四,为守护黄河安澜贡献党校智慧和力量。四川省委党校坚持立足党校特色、发挥党校优势,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党校工作结合起来。一是教学方面,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主体班课程体系,开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课程。二是科研方面,立项国家课题1项(《新时代筑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制度保证和实现路径研究》)、省级课题1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及空间分析》),以文入会参加中央党校与河南省委联合主办的理论研讨会。三是咨政方面,撰写《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及大治理研究》《若尔盖沙化问题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的“堵点”及疏解路径研究》等咨政建议。通过教研咨协同发力,为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守护黄河碧水蓝天和长久安澜贡献了党校智慧和力量。
(本文摘自2021年12月17日李新在黄河生态文明校长论坛上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