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中的传统文化意蕴

杨玉婷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与奋斗观

青年毛泽东曾作过一首小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时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地追求。经过百年的历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这充满艰辛的道路离不开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坚持与推动。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用到“奋斗”就有23次,并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共产主义战士保尔·柯察金曾有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个体在全人类解放事业中的“生命”周期是很短暂的,但唯在这一短暂的生命中兢兢业业、努力奋斗,才能为实现理想而推进步伐,以千千万万的个体铸就人类解放的万里长城。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步伐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要在积极探索历史发展大势中主动抓住机遇,奋发有为、锐意进取,这其中饱含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奋斗观。奋斗既是个人的也是利他的。人们奋斗的一切是同他们自己的利益相关的,同时个人的奋斗和幸福又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是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这是利他的奋斗。奋斗所追寻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个人的幸福也当融入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大业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奋斗需要务实担当,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钉钉子的精神,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奋斗要有过硬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八项本领、七种能力,精神是指导,本领是基础,有本领的奋斗才能将理想变为现实。

奋斗精神蕴含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思想

奋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独特精神,源远流长。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道:“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包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古代经典《周易》首卦“乾”。天道自然运行不息,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出发,以人效法自然也当自强不息。这也是《道德经》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天人合一”并不是静观平宁的超越,而是积极作为的推进,是对自身道德的要求和对人类和谐事业的追求。

“日新”是自强不息的内在要求。《周易·系辞》:“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宇宙大化一阴一阳,运动不息、不断更替交叠,在君子身上就表现为日新其德。《大学》里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之,没有间断。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人格的主动性。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奋斗的目标,格致诚正是奋斗的途径。《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关键要门是“修身”。所修之身在我,所指向者在家、国、天下。“我”在家、国、天下之中,通过学习外物、求得知识、诚敬意念、端正内心进行道德修养、提高应事本领,进而达到和睦家族、治理国家、安顿天下。“修身”既是八条目核心的一环,又在与其他七项的环环相扣中融于整体。

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对传统文化的提升

自强不息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命脉之一,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结构中的非宗教性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理想而奋斗的文化基因在入世而非出世,在此岸而非彼岸。

中国传统观念里没有“天国”与“人世”的对峙,“天”是人化的现实世界,而非超越的彼岸。人所追求的“道”不在天国,而在人世。《中庸》中引孔子语:“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求道只能在现世,中国人是在现实的人伦生活中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安放人生的信仰。中国人主动亲近和归宿于有他者的社会群体,主动地将“自我”奉献于“利他”之中,所具有的“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和拯救世界的道德理想”是可以真切地在现实中创造一个美好的、平和的世界,这个世界在传统儒家是天下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然而,正如历史所呈现的那样,中国古代君子毕生奋斗的“大同社会”的目标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从来没有实现,没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批判理论和革命主张也不可能实现。无论是《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还是洪秀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抑或康有为的“太平世”、孙中山资产阶级追求的大同,都只能流于空想。只有中国共产党将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赋予传统以全新的内容和价值,并从奋斗的幸福观、价值观、实践观和本领观出发,用实践的力量,将理想变为现实。众所周知,在《礼记》里,“小康”是“大同”的前一阶段,以大同为指引,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脚踏实地,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以实践的力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自强不息、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

从“自强不息”到“奋斗精神”,变的是由空想到现实,不变的是主动的现世的进取。中国共产党将奋斗精神演绎为一座座雄伟的丰碑、一个个伟大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成为现实,也正因为是现实的,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需要我们继续奋勇前进。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