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与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联系
读懂党的精神,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足能证明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
纵观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东北抗联、红军长征等一系列伟大成就。彭真同志曾将东北抗联斗争、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并列誉为“我党历史上三件最难的事”。东北抗联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形成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但都是在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苦的背景下创造的,都是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一脉相承,内涵相通,都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爱党爱人民的高尚情怀,都彰显着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都体现着精诚团结、根植人民的优良作风。
一、高尚的情怀——坚定信仰,爱国为民
有一种信仰是爱国主义,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就是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自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这场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东北抗联将士的民族觉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无数抗联英雄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他们血洒白山黑水,在林海雪原下坚持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斗争,将民族觉醒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广大抗联将士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深深根植于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将自己的生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创造了一支打不垮、困不死的钢铁队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了伟大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伟大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中就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在漫漫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艰险严酷的自然环境、绝地断粮的生死考验等重重困难,红军将士依然高举旗帜,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民族独立、革命必胜的信念,这与其爱国之情是分不开的。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这样写道:“看见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正是广大红军将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党的无比忠诚,让他们积极乐观知难而上、一路向前。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能有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红军将士和东北抗联将士强大的精神支柱,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求民族解放,他们面对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力,这正是因为他们胸中燃烧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火炬,这火炬指引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且美好的未来。
二、英雄的气概——不畏牺牲,英勇斗争
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了七十六万日军、消灭了约十八万日伪军,但这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东北大地上站起来反抗日军的人约有一百三十多万,但看到抗联胜利曙光的却不到百分之一,仅万余人。东北抗日联军中无论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士兵,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着被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杨靖宇在冰雪严寒中以棉絮枯草为食,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人;赵尚志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和百般诱惑仍严守党的机密最终以身殉国;赵一曼被敌人酷刑逼供数月之久后英勇就义……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大半壮烈牺牲,英雄们在斗争中表现出的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精神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中央红军在1934年10月离开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到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历时两个春秋。广大红军将士以超乎寻常的坚强意志不断挑战极限,不断同艰险困难的自然环境和穷凶极恶的敌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到最后长征结束胜利会师时的约七千人,相当于平均每走一公里就有三至四名红军战士倒下,平均每十二人中只有一人到达陕北。红军将士踏上长征路,就意味着与死亡时时相伴,极致地体现了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畏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正是东北抗联精神和伟大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艰苦斗争中凝练的红色基因,也是共产党人独有的精神标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贞不渝和对党忠诚、人民至上的鲜明品格。
三、优良的作风——精诚团结,根植人民
组织动员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关键映射。东北抗联始终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东北抗联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取得完全胜利的,因此他们深知必须团结各民族、各阶层、民兵组织、山林队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壮大自己的抗日力量,共同御敌。在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中,东北抗联始终将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置于中心位置,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做群众工作,争取东北人民的支持,使军队给养和兵源有了保障。人民群众对东北抗联的大力支援是其能够长期坚持抗日斗争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彰显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红军能不断化险为夷、取得长征胜利并开创革命新局面的不可或缺因素。“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伟大长征精神价值宝库中最闪亮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以广泛的宣传动员以及实际行动,践行宗旨,唤醒了沿途的各族群众,各族人民群众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红军的拥护支持。譬如发生在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彝海结盟,就堪称民族团结的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到半条被子的故事,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得众则得国,精诚团结走群众路线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胜利之本。无论是东北抗联还是红军长征,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下,都依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不断取得胜利,最终开创了革命新局面。
白山黑水谱写了东北抗联的壮丽史诗,雪山草地铸就了红军长征的不朽丰碑,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民军队战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成的伟大长征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抗战的崇高精神风貌和高尚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精神,就会失去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撑,必将成为一盘散沙。迈向新时代,历史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我们更需要从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传承并发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让这两种精神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