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从昆山经验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廖 东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省委书记彭清华指出,“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夯实底部基础”。经济欠发达区县如何在新时代把握新机遇,实现超常跨越和高质量发展?我的理解,就是要对标先进,向经济发达地区看齐,从他们的发展成效中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经验做法、干事作风,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昆山从苏州“小六子”发展到中国“第一县”,已连续18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之首,其背后深藏的成功密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昆山从1984年创办全国首个自费开发区,到1997年申办全国首个出口加工区,到“十一五”时期提出“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升级学韩国、自主创新学我国台湾地区”,再到“提振精气神、决胜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和转变思路成就了今天的昆山。“眼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对于内陆区县的干部来说,更需要适时、适地、求新、求变地解放思想,从根子上破解“盆地意识”,敢与快的赛、好的比、强的争,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下足功夫,拼命干、加快赶,才能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宏伟的蓝图,只有在接续奋斗中才能实现。40年前,昆山只是一个传统农业穷县,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在80年代初确定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后,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不管困难有多大,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工业主导不动摇、改革创新不动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才取得了连续18年领跑全国县域经济的显著成就。对于全省大多数区县来说,发展不足仍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实际问题。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更大力量。

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切为了企业”的理念。昆山人民始终坚信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飞。30多年前,昆山引进第一家外商时,干部跑省进京134次,为企业办成手续,切实践行了“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的理念。如今,昆山连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新政,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最强比较优势, “昆如意”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当地干部以“群众慢生活、干部快节奏”的服务理念,换来了企业的“最如意”,推动了区域的大发展。当前,中西部区县在产业规模和链条效应、交通基础设施、高精尖人才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在抢夺优质产业项目上缺乏竞争力,不少本地企业在疫情冲击下面临现实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树牢“一切围绕企业、一切为了企业、一切服务企业”理念,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产业加速聚集、企业加快成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支撑。

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韧劲。干事创业,关键在人。30多年来,昆山的干部在变,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没有变,“敢争第一、永创唯一”的拼抢意识没有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创业氛围没有变。为拿下全国第一家出口加工区,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进京汇报了84次;为拿下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分管副市长一年之内与相关部委沟通了30次;为拿下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进京协调,终于功德圆满。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干部,更应该明白“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凡事不要轻易说不行,更不能轻言放弃,必须拿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韧劲,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把定下的事情一件一件抓好,把发展的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才能善作善成,为全省发展大局增光添彩。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49期县处级领导干部任职培训班学员,现任自贡市沿滩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